返回

卷第四

首頁
    (未)四。

    分真覺。

     自迷事無明滅後,業識及住地無明漸薄故,所起虛狀果報,亦轉輕妙,不同前也。

    以是義故,似識轉轉明利。

    似色等法,複不令意識生迷。

    以内識生外色塵等,俱細利故,無塵之智倍明,無明妄想極薄。

    還複熏心,複令住地無明業識習氣,漸欲向盡。

    所現無塵之智,為倍明了。

    如是念念,轉轉熏習故,無明住地垂盡。

    所起無塵之智,即能知彼虛狀果報,體性非有。

    本自不生,今即無滅,唯是一心,體無分别,以唯心外無法故。

    此智即是金剛無礙智也。

     此科文雖不多,而進修位次,共有四十一,即由“初住”以至“等覺”是也。

    (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加等覺,共四十一位。

    )大衆須知,何以進修要曆許多位次,實因凡夫自無始時,一念不覺。

    由是而子果無明,相熏相生,惑業苦三,連環不斷,直至于今,已曆塵沙劫數,病根深固,豈易拔除。

    所以返妄歸真,必須輾轉熏修,輾轉增進,方能拔盡病根也。

    可見吾人,但令一念不覺,回頭甚難。

    如給孤獨長者造祇桓精舍時,掘地見蟻,舍利弗長老,天眼垂淚,悲其從毗婆屍佛時,即堕蟻身,至今第七佛釋迦出世,猶未得脫。

    嗟乎!一失足成千古恨,再回頭是百年身,以此蟻觀之,豈止百年!恐經過微塵點劫,若不得聞佛法,破我迷夢,那有回頭之望。

    然則我輩幸得人身,又聞佛法,光陰易過,豈可蹉跎。

    又須知修到初住,方登不退。

    若不修圓頓法門,須曆三大阿僧衹劫,乃入初住。

    人身易失,惡緣又多,此長劫中,能保自己不退堕麼?然則奈何?幸有釋迦教我,彌陀接我。

    但能一心念佛,發願往生,盡此報身,徑赴蓮池海會,便是阿毘拔緻。

    阿毘拔緻者,不退之義,即初住位也。

    蓋淨土一宗,乃極圓極頓之法,一修一切修,不曆僧祇,亦無漸次,所以能徑登不退。

    我輩幸聞此法,安得不感謝佛恩乎。

    大衆思之。

    猛進猛進。

     “迷事無明滅”,即上科相似覺所明之十信位。

    從此業識及住地無明漸薄,乃由初住以上,分分斷惑之相。

    “虛狀果報”,即依正二報。

    依正皆唯心現,故謂之虛狀。

    内識既漸明利,色塵故漸輕妙,與前三界内之依正染濁,大不同矣。

    蓋圓初住以上,皆居實報莊嚴土,是依報輕妙也。

    (《彌陀經》所明七寶樓台行樹等,尚是凡聖同居土境界。

    實報莊嚴,倍複過之。

    )初住以上大士,三心齊發,三德圓明,光明相好,不可思議,是正報輕妙也。

    “以是義故”下,申言似識似色等輾轉明細。

    智慧輾轉倍明,習氣輾轉漸薄,如是輾轉相熏,以至住地等漸欲向盡,則證入圓十地矣。

    又複轉轉熏習增明,而住地無明垂盡,即等覺位也。

    至此豁然證知,即此虛狀之輕妙依正果報,亦複體性非有,本無生滅,唯是一心。

    于是全體是智,無有分别。

    何以故?以唯心之外,無有一法故。

    至此無塵智又轉為金剛無礙智矣。

    “金剛”者,言其堅利。

    “無礙”者,無所障礙也。

    或曰:此中何言似識?答曰:宗圓記謂此處“似識”,不同前文指于六、七,乃《唯識論》之“似塵識”,即指第八。

    然本文雲“似識轉轉明利”,乃至“無塵之智倍明”,玩其詞意,仍指六、七而言,亦無不可。

    須知六、七二識因中轉,未至金剛道後(即未轉成金剛無礙智之後),異熟未空,意識尚在,故約其智用言之,仍名無塵智;約體而言,仍名似識也。

    又“似識轉轉明利”者,以分真位中,前五識有天眼天耳神足通,六識有他心通,七識有宿命通,故雲“明利”也。

     上言南嶽但證相似覺,何以得知分真覺境界?要知圓教大士,最初在名字覺時,雖未起修,便能了達究竟位中義蘊,豈不能知分證境界。

    何以故?知一切法當體無性,唯是一心,大開圓解故。

    大開圓解,禅宗名為徹透三關。

    蓋約位則有分證不同,約悟則一悟一切悟。

    昔沩山謂仰山曰:“頓悟雖同佛,多生習氣深。

    ”以習氣深故,須分分證真;以頓悟同佛故,前位豈不能知後位耶? (未)五,究竟覺。

     此智成已,即複熏心。

    心為明智熏故,即一念無明習氣,于此即滅。

    無明盡故,業識染法種子習氣,即亦随壞。

    是故經言:其地壞者,彼亦随壞。

    即其義也。

     金剛智已成,又複熏心者,以異熟識(即第八識)中,尚有一分微細無明。

    所謂“一念無明習氣”,即生住異滅四相中之生相,極其微細。

    前等覺位中,謂“住地垂盡”,即明其尚有一絲生相,未能淨盡耳,須用金剛智斷之。

    而後異熟識空,則住地全壞,彼業識等即亦随壞,而成清淨法身,居常寂光土,即究竟覺果位也。

    是故下引經以證其義。

     此中“明智”,即金剛智。

    前明二熏文中雲:“不覺自動,顯現虛狀。

    ”須知最初“不覺”,即此中“一念無明”,所謂微細生相是也。

    “自動”即此中“業識”。

    “顯現”者,轉相。

    “虛狀”者,現相。

    此二即此中“染法”。

    無明生相既滅,則業識染法之種子習氣,一切永盡。

    所謂皮之不存,毛将安附也。

     以金剛智斷異熟,若論位次,則如我世尊,從兜率降生,示現八相成道。

    從金剛乾慧,曆經金剛信、住、行、向、地等覺,而至金剛,金剛方至究竟妙覺位也。

    (圓教位次,一位攝一
上一章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