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醜)二,巧示順入方便。
問曰:淨心之體,既不可分别,如諸衆生等,雲何随順而能得入?答曰:若知一切妄念分别,體是淨心,但以分别不息,說為背理,作此知已。
當觀一切諸法,一切緣念,有即非有,故名随順。
久久修習,若離分别,名為得入。
即是離相體、證真如也。
此明第一離相以辨體狀竟。
此科文雖不長,而字字緊要。
正南嶽苦口悲心,的指吾人進修之路、方便之門也。
明得此旨,始有入處。
上言淨心之體,不可分别。
能分别者,實非淨心。
其如諸衆生等,無始以來,念念不停,無非住在分别心中。
即令發心修行,亦是起念分别。
既是分别,即與心體相違。
然則雲何方為随順淨心,而能得入耶?此段問詞,正是吾人所欲問者。
即如本書,以第六意識修止觀,而此識即分别心也,以此而修,與《楞嚴》不可用生滅心為本修因,及本書淨心不可以緣慮所知之義,如何融會?凡抱此等疑情者,可将本科答詞,仔細究明,則疑團盡釋,而于下文所明以何依止之義,便能得其綱要矣。
大衆其谛聽之。
夫一切分别,但是淨心所現之虛相。
以但是虛相故,名之為妄念。
以原是淨心所現故,則體是淨心。
所謂全真起妄,全妄即真,如全水起波,全波即是水也。
此理為吾人所應知者。
又分别既體是淨心,有何背理,名之為妄。
然所以說為背理者,無他,但以其分别不息耳。
當知種種過咎,皆由“不息”二字而起。
所以名為妄念,不名真心。
若當下息得,即是唯一淨心,妄于何有?所謂狂心頓歇、歇即菩提是也。
蓋濁波一停,便得淨水。
若其迷水逐波,徒資流浪。
然若波外覓水,亦是癡人。
此理尤為吾人所應知者。
能如是知,便當起修。
夫衆生住在分别心中久矣,若雖知之,而不修觀行,妄念雲何便息?“作此知已”四字,不可忽略讀過。
須知若無第六識分别作用,如何能知?今雲“作此知”,可見全仗此識作意,方能知也。
吾輩凡夫,久在迷途,所以能知佛法好處,能知念佛生西,以及能知妄心真心之别,無非此識作用。
由此即可例知本書以第六識依止淨心修止觀之理矣。
“已”字當着眼。
既作此知,便起觀行。
若其徒知不行,作而弗已,便是分别不息。
凡夫過咎,全在于此。
遂緻第六識慧心所,本是妙觀察智相應品,而無始以來,反得一妄念之名。
背理之愆,豈不可痛!豈不可惜!前返妄歸真文中,“聞此法已”之“已”字,亦是此意。
若但求多聞而不已,則既無觀行,必緻所知障起,增長我慢,反招罪過,不但被嗤為口頭禅已也。
不可不知。
上來為名字位。
以下“當觀”至“随順”一行文,為由觀行位入相似位。
作此知已,雲何觀行耶?謂當外而對于一切諸法(妄境),内而對于一切緣念(妄想),皆作有即非有觀。
此即從假入空觀也。
有,假也;非有,空也。
由作此觀故,漸能證知凡所有相,皆從心作,唯虛無實。
則塵想漸薄,煩惱粗垢脫落,淨心相似境界現前。
名為随順。
夫觀有觀非有,亦是第六識分别作用,雲何得名“随順”耶?須知起念作觀,雖未離分别,然能觀之智,即是發覺初心,所觀之境,又複達妄明真,故名“随順”耳。
言其随時随處随事随念,以順理之智,順用入體也。
至此意識即轉為無塵智,倍增明利矣。
(按“有即非有”句,即具含不“一不異”“空不空”等句之理。
蓋諸法緣念,同一虛妄,原非淨心之所本有。
但由心動,不無虛相顯現。
實則有即非有。
夫“一有一非有”,不一也,“有即非有”,不異也。
又“有即非有”,是空義;“非有而有”,是不空義。
故下二科文,皆由此句開出耳。
)“久久”下為由分真位至究竟位。
分真位須曆四十一位次,故曰“久久”。
謂修習漸久,無塵觀智轉轉明利,虛狀果報轉轉輕妙,又複轉轉熏習轉轉修證,直至無明垂盡,所起無塵智,能知虛狀果報。
亦複體性非有,唯是一心,體無分别,此智即轉名金剛無礙智,至此已入等覺位矣。
然既曰“能知”,是尚有能知之一念在,此即所謂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