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卷第八

首頁
    。

    舉其餘世間出世間中一切所有,随一一事,亦複如是即攝一切世出世事。

    何以故?謂以一切世間出世間事,即以彼世間出世間性為體故。

    是故世間出世間性,體融相攝故,世間出世間事,亦即圓融相攝無礙也。

     上兩科,明全理而成一一事,一一事即攝全理,所謂理事無礙也。

    今明事事皆全理之事,故一事可攝一一事,所謂事事無礙也。

    夫事相雖差,性體則一,性體既圓攝,事相亦即圓攝,故無礙也。

    須知凡夫處處執着,所以事事成礙。

    如證人空成羅漢,便眼能見耳能聞,納須彌于芥子等。

    可知事相虛假,原無質礙耳。

     (申)五,結成差即無差。

     是故經言:心佛及衆生,是三無差别。

     全藏性而成事用,全事用即是藏性。

    雖性為能成,事為所成,似有能所之差,實則藏體平等,本無差别。

    既是無差成差,當知差即無差。

    因引《華嚴經》“心佛衆生,三無差别”為證。

    夫由一心而成佛成衆生,無差之差也。

    然衆生是佛心内之衆生,佛是衆生心内之佛,差即無差矣。

    明得理事無差之差,差即無差,則藏體一異無礙圓融之義,罄無餘蘊矣。

     (未)二,喻說。

    亦五。

    (申)初,喻無差而差之理。

    二,喻全理成事。

    三,喻全事攝理。

    四,喻全事攝事。

    五,結顯差即無差。

    今初。

     (以文字語言,顯深微妙理,本是難事。

    是故諸佛說法,必加譬喻。

    喻者,曉訓之義。

    所謂“月隐重山,舉扇以曉之。

    風息太虛,動樹以訓之”。

    此亦如是。

    恐法說弗了,故複舉明鏡,以喻清淨妙心之圓融無礙也。

    因法立喻,分科故同。

    ) 譬如明鏡,體具一切像性,各各差别不同,即是無差别之差别也。

    若此鏡體,本無像性差别之義者,設有衆色來對,像終不現。

    如彼熾火,雖複明淨,不能現像者,以其本無像性也。

    既見鏡能現像,定知本具像性。

    以是義故,此一明鏡,于一時中,俱能現于一切淨穢等像,而複淨像不妨于穢,穢像不妨于淨,無障無礙,淨穢用别。

    雖然有此像性像相之别,而複圓融不異,唯是一鏡。

     明鏡具一切像之性,喻藏體具染淨之性。

    鏡體是一,無差别也。

    像性不同是異,有差别也。

    雖具一切像性,而鏡體平等一味,是謂無差而差。

    此總義也。

    下複别明。

    “若此鏡”下,謂明鏡若不具有像性,即無像相顯現。

    喻藏體若不具有染淨之性,即無染淨事現。

    複以熾火帖喻(帖與貼通,附益之義。

    舉火喻附鏡喻,益足以反顯鏡具像性之理)。

    熾火雖明,以本無像性故,不現像相。

    反顯鏡現像相,知其本具像性矣。

    “以是義故”下,言明鏡于一時中,淨像穢像,互現無妨,然雖有淨穢性相之别,而圓融不異,體唯一鏡。

    以喻藏體于一時中,淨事染事,不妨各現,然雖具染淨性事之别,而無礙圓融,唯是一心。

    則無差而差之理可明矣。

     (申)二,喻全理成事。

     何以故?謂以此鏡全體是一毛孔像性故,全體是一切毛孔像性故。

    如毛孔像性,其餘一一微細像性,一一粗大像性,一淨像性,一穢像性等,亦複如是,是鏡全體也。

     無論一切大小粗細淨穢等像,彼一一像現,皆是明鏡全體性現。

    是舉明鏡之性,全體而成一切像之性也。

    微細像如羊毛塵等,粗大像如山河等,淨像如四聖,穢像如六凡。

    此喻舉全藏體以成世出世間一切之事,以顯全理成事之義。

     (申)三,喻全事攝理。

     是故若舉一毛孔像性,即攝其餘一切像性。

    如舉一毛孔像性即攝一切像性。

    舉其餘一一像性,亦複如是即攝一切像性也。

     一毛孔像性,乃至一切像性,既皆攝明鏡全體之性,故舉一一像性,即攝其餘一切像性也。

    合法可知。

    此明全事攝理,故舉像性言。

    下明全事攝事,故舉像相言也。

     (申)四,喻全事攝事。

     又若舉一毛孔像相,即攝一切像相。

    如舉一毛孔像相即攝一切像相。

    舉其餘一一像相,亦複如是即攝一切像相。

    何以故?以一切像相,即以彼像性為體故。

    是故一切像性體融相攝故,一切像相亦即相融相攝也。

     此科文相易知。

    至一相攝一一相之理,可以通俗共見之電光影戲譬之。

    若非相攝無礙者,以一小小紙片,何能于電光中現出山河人物相哉?知此則事事相攝之理可明矣。

    或曰:此虛幻耳。

    嗟乎!正由凡夫妄想,不知此身,外洎山河虛空大地,鹹是妙明真心中物,而妄執為實有,所以不能事事無礙耳。

    此之謂迷。

    此之謂無明。

    所以惑業苦三,頭出頭沒,循環不斷者,皆由于此。

    若了得一切皆是虛幻,無非電光影戲,則能知境虛,便是觀智,從此加用功行,即可轉凡入聖矣。

    大衆猛省。

     (申)五,結顯差即無差。

     以是譬故,一切諸佛,一切衆生,同一淨心如來之藏,不相妨礙,即應可信。

     此如來藏,約衆生言為本明,如鏡為塵埋,故名為有垢淨心。

    約諸佛言是修明,如塵磨明顯,故稱為無垢淨心。

    然非今喻意。

    今喻但謂:明鏡雖現像差殊,而無障無礙,唯是一鏡。

    以喻藏體雖緣起各異,而無障無礙,唯一淨心。

    結成“初明法界體一”文中,一切衆生一切諸佛唯共一如來藏之義,以明差即無差也。

    (校上來原本卷八竟。

    )
上一頁 章節目錄 下一章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