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卷十七

首頁
    以有即非有也。

    蓋清淨性體,離言說相,離名字相,離心緣相。

    今既立法身報身之名,豈非即是心性上緣起之用?既是緣起之用,故曰“有即非有”。

    有即非有者,正以其為理體之所顯成者故也。

    然雖有即非有,實則不遷不變,正以其所顯而成者,即是常樂我淨之理體故也。

    須知心性緣起之用,實是用無别用,亦即心無别心。

    用無别用者,離心性外,别無緣起也,所以用全是心。

    是故以心收用,便為有即非有。

    心無别心者,離緣起外,别無心性也,所以心全是用。

    然則即用見心,故爾非有而有。

    是故以體體用,則雖有即非有,唯是一心,然而不廢常用也。

    以用用體,則雖非有而有,熾然法界,然而不妨常寂也。

    “以體體用”,猶言以體從用。

    “以用用體”,猶言以用從體。

    “不廢”者,明其體必有用。

    “不妨”者,明其用不礙體。

    夫以體從用,所以寂即是用,猶言即寂即照也。

    依性照之用以修觀,故名為觀門。

    而曰“寂即是用”,所以明即止之觀也。

    以用從體。

    所以用即是寂,猶言即照即寂也。

    依性寂之體以修止,故名為止門。

    而曰“用即是寂”,所以明即觀之止也。

    故曰:“此即一體雙行。

    ”謂寂用本是一體,所以止觀應當雙行。

    然而前明止觀,有先後别說之異者,為方便學者計,令其觀知諸法虛相,方能泯相入寂耳。

    由此可知,前言諸佛淨德,唯心所作虛權之相者,但為令學者泯相入寂,而證真如實性,非謂佛德是虛,有其遷變也明矣。

     (子)二,約性例簡。

     又複色即是空,名之為止。

    空非滅色,目之為觀。

    世法尚爾,何況佛德而不得常用常寂者哉! 此明世法尚色空雙即,不可以有即非有,疑佛德是虛也。

    色即是空,便是用即是寂,故名為止。

    “空非滅色”者,猶言空即是色也。

    空即是色,便是寂即是用,故目為觀。

    色空對待之空,乃謂虛空,故曰“世法”。

    若約真空言,則世法空,亦色法也。

    此理不可不知。

    “常用常寂”,即是寂用同時。

    因其即用即寂,故曰有即非有。

    然則即寂即用,豈非熾然而有?以世法色空同時例之,可以了知,勿須緻疑也。

     (壬)六,簡常住生滅。

     問曰:佛德有即非有,不妨常住者。

    衆生亦有即非有,應不妨不滅。

    答曰:佛德即理顯以成順用故,所以常住。

    衆生即理隐以成違用故,所以生滅。

    常住之德,雖有即非有,而複非有而有,故不妨常住。

    生滅之用,亦雖有即非有,而複非有而有,故不妨生滅也。

    此約清淨三性,以明止觀體狀竟。

     此簡示佛德衆生,順違有别,所以住滅不同也。

    問者因上以世間色法為例,還于色法起難,謂諸佛淨德,衆生色法,既同是有即非有,何為一常住、一生滅耶?須知諸佛出障,其淨德之成,是即理以顯事,乃是順用,所以常住。

    衆生在障,其色法之成,由迷事而隐理,乃是違用,所以生滅。

    故雖同為有即非有、非有而有,不妨常住者常住、生滅者生滅也。

    “不妨”者,謂一常住一生滅,而于同為有即非有非有而有之義,并無妨礙,何必诘難?末句結詞可知。

     (己)總結。

     第三番體狀竟也。

     此總結第三大科,明止觀體狀已竟。

     (戊)第四大科,明止觀斷得。

    分三。

    (己)初,标科。

    二,各釋。

    三,總辨。

    今初。

     次明第四止觀除障得益。

    就中複有三門分别。

    一約分别性,以明除障得益。

    二約依他性,以明除障得益。

    三約真實性,以明除障得益。

     既修止觀,必有利益。

    利益之大小,因功行深淺,次第不同。

    故繼止觀體狀,而明止觀斷得,令學者明其功不唐捐、事必漸除也。

    “斷”者,斷惑,即是除障。

    “得”即得益。

    因修止觀,所以除障;因其障除,所以得益也。

    蓋從分别性觀行,先除少分障,得少分益。

    由是步步精進,次第以至真實性止行,則一轍入修滿足。

    既除滿分障,便得滿分益矣。

    須知所得之益,自性本具,但向為無明業識妄想所障故,義等于失。

    今以修習止觀故,障分分除,本性即分分顯,假名為得耳,非由外得。

    所謂“但複本來性,更無一法新”是也。

    又上明修中,開為染淨兩重,今明斷得,合為一重者,因染淨止觀,修法雖别,而除障得益則無異,故不别開耳。

     (己)二,各釋。

    即為三。

    (庚)初,約分别性。

    二,約依他性。

    三,約真實性。

    初中二。

    (辛)初,明觀行斷得。

    二,明止行斷得。

    初又三。

    (壬)初,正明。

    二,喻顯。

    三,法合。

    今初。

     初明分别性中所除障者,謂能解不知境虛執實之心,是無明妄想故,即是觀行成。

    以觀成故,能除無明妄想上迷妄。

    何謂迷妄之上迷妄?謂不知迷妄是迷妄,即是迷也。

    以此迷故,即執為非迷,複是妄想。

    此一重迷妄,因前一重上起,故名迷妄之上迷妄也。

    是故行者雖未能除不了境虛執實之心,但能識知此心是癡妄者,即是能除癡妄之上迷妄也。

    此是除障。

    以除障故,堪能進修止行,即是得益。

     此明分别性觀行除障得益也。

    “不知境虛”,“境”謂一切諸法。

    “執實之心”,“心”謂一念。

    即此不知境虛執實之一念,便是無明妄想。

    “無明”者,果時無明惑也。

    “妄想”者,發業無明,即是業也。

    且不知境虛,執以為實,便是為境所系,苦也。

    為境所系,而
上一頁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