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卷十三

首頁
    (壬)二,破小乘人執。

    分二。

    (癸)初,正破。

    二,釋疑。

    今初。

     次明破小乘人執。

    問曰:但以意識修習止觀,豈不成耶?何故要須依止淨心?答曰:意識無體,唯以淨心為體,是故要須依止。

    又複意識念念生滅,前非其後。

    若不以淨心為依止者,雖修諸行,無轉勝義。

    何以故?以其前念非後念故。

    如前人聞法,後人未聞;後人若聞,無勝前人之義。

    何以故?俱始一遍聞故。

    意識亦爾,前後兩異。

    前雖曾聞,随念即滅;後若重聞,亦不增勝。

    何以故?前後二念,俱始一遍聞故。

    又複如似前人學得甲字,後已命終;後人更學乙字,即唯解乙字,不識甲字。

    何以故?前後人異故。

    意識亦爾,前滅後生,不相逐及。

    是故不得所修增廣。

    若以淨心為體,意識念念引所思修,熏淨心性,性依熏起,以成種子。

    前念念滅,後念起時,即與前念所修種子和合而起。

    是故更修彼法,即勝于前。

    一念如是,念念轉勝。

    是故所修成就,若不久熏,尚自種子力劣,便則廢失,所修不成,何況全無依止,直莫前後相熏而得成就也?以是因緣,唯用意識,不假依止,無有是處。

     小乘人尚不知有七識,無論八識矣,故言何須依止淨心。

    須知意識無體,體是淨心。

    (本書或約體而舉淨心,或約相而說本識,以體相不離,所以随文顯義,不必限用一名。

    今将辨明依止之體,故言淨心不言本識也。

    )若不以淨心為依止者,不能念念增勝。

    何以故?意識念念生滅故。

    生滅正顯其無體。

    心則不生不滅,故為一切法之體。

    意識但是體之用耳。

    “念念生滅”者,前念非後念,後念非前念。

    譬如前人非後人,後人非前人,故前人所聞,非後人所聞;則後人聞者,便無增勝前人之義。

    此猶前人但學得甲字,後人惟學得乙字,時則前人已沒,甲字不可複聞矣,前後各聞其一,豈能增勝?意識亦然。

    後念生時,即前念滅,追逐弗及。

    是故前後兩念,若無本識能藏之力,則無歸著之地(“依止”者,歸著之義),何能輾轉增勝?必有本識為之念念藏攝,則意識念念引其所思所修者,熏入成種。

    雖前念之念已滅,而後念起現行時,即與前念熏成之種子,和合俱起。

    如是念念熏修,念念含藏,現行增長,種子亦長;種子愈大,現行即更有力。

    故曰“念念轉勝”。

    是故所修者得成就也,有歸著而不久熏,尚且種子力劣,便緻廢失,所修不成。

    何況全無歸著,豈能前後相熏而得成就耶?故曰“不假依止,無有是處”。

    文中“直莫”二字,彼時方言,猶言“豈能”也。

     (癸)二,釋疑。

     問曰:小乘法中,不明有本識,何得所聞所思,皆得成就?答曰:博地凡夫,乃至聞教畜生等,有所修習得成者,尚由本識為體故成,何況二乘!但彼自不知此義,非彼不假淨心也。

    問曰:不聞教畜生,豈無淨心為體?答曰:造作癡業尤重,熏心起報,亦即極鈍。

    雖有黠慧之性,及有宿生黠慧種子,但以現報所障故,不得有用,故不聞教。

    非是無淨心也。

     小乘病在不知耳,非無淨心。

    無則修亦不成矣。

    大地上凡夫,乃至畜生,皆由本識藏攝之力,故熏修得成,何況小乘?如鹦鹉、鹆,能聞教化,念佛生西,事載傳記,信而有征。

    即癡業尤重之畜生,亦有慧性,及宿生慧種。

    其不聞教者,但因業重,為現報所障,不得顯用耳,豈無淨心為體哉?須知小乘因不知淨心故,遂以意識為究竟,但證小果。

    又須知意識是體家之用,若能知修淨業,即可循流溯源,順用入體。

    所以本書前明自性清淨心,不厭精詳,意在先令行人明得本心,知所依止。

    庶幾性修不二,達其本源耳。

     (壬)三,破大乘人執。

    分二。

    (癸)初,破名言。

    二,破暗證。

    今初。

     次明破大乘人執。

    問曰:但用淨心修行止觀即足,何用意識為?答曰:已如上說,由意識能知名義,能滅境界,能熏本識,令惑滅解成,故須意識也。

    問曰:淨心自性寂靜,即名為止。

    自體照明,即名為觀。

    彼意識名義,及以境界,體性非有,何論意識尋名知義,滅自心境界耶?答曰:若就心體而論,實自如此。

    但無始已來,為
上一章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