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事始終方有,如先凡後聖是也。
(未)二,釋示。
二。
(申)初,釋性染性淨俱時具有。
二,釋事染事淨有二差别。
今初。
此義雲何?謂如來藏體,具足一切衆生之性。
各各差别不同,即是無差别之差别也。
然此一一衆生性中,從本已來,複具無量無邊之性。
所謂六道四生、苦樂好醜、壽命形量、愚癡智慧等一切世間染法,及三乘因果等一切出世淨法。
如是等無量差别法性,一一衆生性中,悉具不少也。
以是義故,如來之藏,從本已來,俱時具有染淨二性。
以具染性故,能現一切衆生等染事,故以此藏為在障本住法身,亦名佛性。
複具淨性故,能現一切諸佛等淨德,故以此藏為出障法身,亦名性淨法身,亦名性淨涅槃也。
“此義雲何”句,牒前起後。
“一切衆生”者,九界皆可雲衆生。
以其有九界之殊,故曰一切。
然一心本具十法界,文中不言佛界者,以既稱為如來藏體,則本具佛界可知;又在障但名佛性,出障而後成佛,故此處不明言之耳。
夫藏體是一,而具緣起十法界差别之異者,乃是全理以成事,全體以起用,故曰“無差别之差别”。
此是約藏體以明具足之義也。
“一一衆生,從本以來,複具無量無邊之性”者,蓋謂一一衆生,皆以全如來藏體為性,非是少分。
此是約一一衆生,以明俱時之義也。
“無量無邊之性”句,如引百界千如義(詳後)釋之,固無不可。
但此下所謂六道四生等四行文,惟舉一心具十法界之義以釋,本書既未及此,故亦不複繁引。
“所謂”二字,釋詞也。
“六道”者,天、人、修羅、地獄、鬼、畜。
“四生”者,胎、卵、濕、化。
四生生于六道,六道不出四生,所謂“人傍生(傍生者,畜生也)具四,天、地獄從一(化生),鬼通胎化二,修羅通四生”是也。
“苦樂好醜”,說其報也。
約六道論,則三善道得樂好報,三惡道得苦醜報。
若細别之,每道複各有差别。
“壽命形量”,說其果也。
如不持殺戒為因,則壽命夭短為果。
而因地戒殺放生者,必得高壽長命之果。
若貢高我慢為因,則形量侏儒為果。
而因地恭敬忍辱者,必得相好莊嚴之果。
然苦樂等,可約六道通論,壽命等則否。
如鬼道壽命形量,皆勝過人道也。
“愚癡智慧”,可約十界通論,有兼不兼而已。
世間染法,不可殚述,故以“等”字“一切”字括之。
“三乘因果等”者,謂以四谛十二因緣六度為因,成聲聞緣覺菩薩三乘之果。
等者等于佛也。
如是等十法界無量差别染淨二法之性,悉具于一一衆生性體中,一絲不少。
以是義故,可知其俱時具有矣。
藏體在障,名為本住法身者,衆生雖為三障所覆,然藏體本來常住,故曰“本住法身”,通常名為自性天真佛,亦名佛性,即如如佛也。
“出障法身”,即智慧佛也。
“性淨法身”,約智德言。
“性淨涅槃”,約斷德言。
通常名為妙極法身、清淨法身。
餘文可知。
按智者大師《法華玄義》,發明百界千如之旨。
謂一法界即具十,十法界則具百。
而每一法界,又具十如。
百界則具千如,故曰“百界千如”。
十如者,如是性、如是相、如是體、如是力、如是作、如是因、如是緣、如是果、如是報、如是本末究竟等也。
又《摩诃止觀》言,一如有三世間。
一界十如,則具三十世間。
百界千如,則具三千世間。
而此三千性相等,具于一念之心,故曰“一念三千”。
若約性德,謂之理具三千。
若約修德,謂之事造三千。
世間者,過現未三際遷流曰世,彼此間隔曰間。
即有為法之别名。
三世間者,一切有為法,可類分為三。
一者五陰,色、受、想、行、識是也。
十界五陰,各各有差别之性相等,遷流不息,間隔不通,故名五陰世間。
二者衆生。
此是五陰假立之内身,亦即正報。
三者國土。
此是五陰假依之外器,亦即依報。
十界之正報依報,亦各各有差别之性相等,遷流不息,間隔不通,故名衆生世間、國土世間。
前者亦名情世間,或曰假名世間,後者亦名器世間也。
三世間名義,見《大智度論》。
百界千如、三千性相等,教乘中常引用之,學者不可不知其義。
故附述于此。
(申)二,釋事染事淨有二差别。
又二。
(酉)初,明一時俱具。
二,明始終方具。
今初。
然諸一一衆生,無始已來,雖複各各具足染淨二性,但以造業不同故,熏種子性,成種子用,亦即有别。
種子用别故,一時之中受報不同。
所謂有成佛者,有成二乘果者,有入三塗者,有生天人中者。
複于一一趣中,無量差别不同。
以此論之,如來藏心之内,俱時得具染淨二事,如一時中,一切時中亦複如是也。
此約多人,以明一時俱具也。
謂一一衆生,雖本來各各具足二性,并無差異,但以舊日所造之業,染淨不同,因而熏性成種,種起現行,成為事用,遂各不同。
由種子而起事用,既多差别,故一時之中,各受各報,亦即大有不同矣。
“有成佛者”數句,正明十法界受報不同,以顯淨染二事俱時具有之義。
“一一趣”,猶言一一界。
通常趣字約六道言,然亦通于四聖。
趣者趣向也。
“無量差别”者,如同一人法界,即有賢愚貧富之種種殊異,故曰一一趣有無量差别。
“以此論之”下,結成約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