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大乘止观法门

首頁
    凡一切經所立之名,不出七種。

    謂:一單法,二單人,三單喻,四人法,五人喻,六法喻,七人法喻。

    此部乃單法為名,無喻無人。

    我靈峰大師釋此法題,立八重能所,所謂八雙十六隻義,極關緊要。

    八雙者,能起所起、能依所依、能通所通、能由所由、能簡所簡、能成所成、能诠所诠、能解所解是也。

    今依次說之。

    于第一重能所,特為詳說,餘七重亦各說其要略,學人可檢《止觀釋要》切究之。

     第一重。

    “大乘”二字為能起,“止觀法門”為所起。

    起者,生起也。

    止觀法門,誰能生起?惟大乘能生起之。

    大乘者,即吾人本有一念之心,本書中名為自性清淨心。

    其義甚博,須分二科釋之。

    先分釋,次合釋。

    分釋者,先大後乘。

    大者何?絕對無外之義。

    吾人現前一念介爾之心,絕諸對待,無内無外。

    所謂無前後,無方隅,豎窮三際,橫絕十方,具足體、相、用三大。

    三大者,随緣不變,體即真如,是為體大。

    全妄即真之心體,具足過恒河沙稱性功德,在凡不減,在聖不增,是為相大。

    即此一念心性之體相,不變随緣,能出生十法界因果,達此十界因果,緣生無性,便能翻染成淨,是為用大。

    一心具此三大,故稱為大也。

    言大者,絕待無外,是真大,非對小說大之妄大也。

    原無先後,是本大,非先小後大之僞大也。

    又此體、相、用三大,非一非三,即三即一。

    體外無别相用,體絕待也,如濕性之外,無别水波。

    相外無别體用,相絕待也,如水外無别波與濕性。

    用外無别體相,用絕待也,如波外無别濕性與水。

    此現前一念之心,具此三絕待之義,以絕待故,假名為大耳。

    各人聞此法門,須将一切念頭放下,向自己本性上體會。

    果能一念不生,方領悟得大字之義,方為不負己靈也。

    切要切要。

     乘者,車也。

    約喻為名,運載為義。

    現前一念之心,随緣不變,全妄即真,法爾能運載吾人出生死路,入涅槃城,自利利他,永無休息,故以乘喻之。

    乘義可分為三:所謂理乘、随乘、得乘是也。

    體大即理乘,亘古亘今、常不變故。

    相大即随乘,不脫不離、恒相應故。

    用大即得乘,如輪王七寶、自在成就故。

    又約性德以明,則體、相、用三大,總名理乘,無二體故。

    照性成修、約修時以明三大,則總名随乘,順法性故。

    從因克果、約果時以明三大,則總名得乘,極自在故。

    性修因果,唯是一心,故取喻車乘,名之為乘也。

    分釋竟。

     合釋者,因心性有染淨迷悟,故有十法界之差别不同。

    試以人法界說,起見思惑,造十惡業,運入三惡道,是為跛驢壞乘。

    畏三塗苦,持五戒,修十善,或修三界禅定,能運載至三善道,名為人天乘。

    若知三界火宅無一可樂,修出世戒定慧,了脫生死,是聲聞乘。

    能運載至小涅槃城,《法華經》喻為羊車。

    了達十二因緣無性,當體即空,永息惑業苦輪,是緣覺乘。

    能運載至中涅槃城,經中喻為鹿車。

    具大悲心,發四宏誓,自利利他,同出苦輪,是名菩薩乘。

    便能運載至于大涅槃城,經中喻為牛車。

    如了達一念心性,體即真如,随順不生不滅之體,由名字入觀行,而相似,而分證,而究竟,直運載而至于佛地,是名佛乘。

    經中喻為大白牛車。

    此書“大乘”二字,即是大白牛車,非門外三車也。

    合釋竟。

     惟此大乘能起止觀者,何也?因此心性本來寂照,以本寂故,能起妙止,以本照故,能起妙觀也。

    雖諸衆生但有性德,未有修德,迨苦極思本,修行止觀法門,乃能返妄歸真,而此之修行,皆依一念心性之所起也。

    止者,了惑業苦本無自性,有即非有,諸妄永寂。

    觀者,惑業苦三非有而有,洞明緣起。

    法者,所謂三千性相,百界千如。

    門者,所謂十方薄伽梵,一路涅槃門也。

     第二重。

    止觀為能依,大乘為所依。

    “能依”二字,即指吾人第六意識,因此識最為明利,能知名義而修止觀故。

    大乘為所依者,以大乘即指自性清淨心,此心本具常寂常照妙理故。

    修止觀者,必以此心性為所依也。

    
上一章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