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卷第八

首頁
    言,俱時得具二事也。

     (酉)二,明始終方具。

     然此一一凡聖,雖于一時之中,受報各别,但因緣之法無定。

    故一一凡聖,無始已來,具經諸趣,無數回返。

    後遇善友,教修出離,學三乘行,及得道果。

    以此論之,一一衆生,始終乃具染淨二事。

    何以故?以一衆生受地獄身時,無餘趣報,受天報時,亦無餘趣報,受一一趣中一一身時,亦無餘身報。

    又受世間報時,不得有出世果,受出世果時,無世間報。

     以是義故,一衆生不得俱時具染淨二事,始終方具二事也。

    一切衆生亦如是。

    是故如來之藏,有始終方具染淨二事之義也。

     此約一人,以明始終方具也。

    凡聖因果,無非緣起之法,故染熏成染,淨熏成淨。

    “無定”者,正明其因熏修而緻異,不能執性以廢修也。

    “具經諸趣,無數回返”者,如《水陸道場文》雲“鑽馬腹入驢胎,镬湯爐炭經幾回。

    才從帝釋殿前過,又向閻君鍋裡來”是也。

    此中“趣”字,專指六道言,因證聲聞果者,已出輪回矣。

    “教修出離”者,教以修行出離苦海之淨法。

    “三乘行”,謂四谛十二因緣六度等功行。

    “得道果”者,修道而得果也。

    缺大悲心,則得二乘果;發大道心,則趣向佛果。

    若遇善友教以淨土法要,則一生極樂,便登不退,直至成佛。

    此念佛法門之所以尤妙也。

    “何以故”下,正明一衆生受一報時,同時不受餘趣餘身之報,以顯始終方具之義。

    “以是義故”下,結成約一人言,始終方具二事也。

    末句,總結約事染事淨以論藏體,不但有俱時具有之義,複有此始終方具之義也。

     (午)三,正明無礙圓融。

    分三。

    (未)初,法說。

    二,喻說。

    三,引證。

    初中五。

    (申)初,明無差而差之理。

    二,明全理成事。

    三,明全事攝理。

    四,明全事攝。

    五,結成差即無差。

    今初。

     問曰:如來之藏,具如是等無量法性之時,為有差别,為無差别?答曰:藏體平等,實無差别。

    即是空如來藏。

    然此藏體,複有不可思議用故,具足一切去性,有其差别。

    即是不空如來藏。

    此蓋無差别之差别也。

    此義雲何?謂非如泥團具衆微塵也。

    何以故?泥團是假,微塵是實。

    故一一微塵,各有别質,但以和合成一團泥,此泥團即具多塵之别。

    如來之藏,即不如是。

    何以故?以如來藏是真實法,圓融無二故。

     自此以下共五科文,正明藏體一異無礙圓融之旨,法衆其谛聽之。

    問詞中“如是等”三字,承上來具明染淨性事而言。

    “無量法性”者,藏體緣起十法界,故曰無量法。

    性即染淨之性。

    此中雖單舉性,實亦兼事。

    以向下四科理事無礙等,皆是顯成本科所雲圓融無二之理,故知此中,隐括有事也。

    問意以為:藏體是一,則為無差别。

    而複具無量法性等之異,則為有差别。

    然則究為一耶,為異耶?答之曰:藏體平等,本無染淨之殊,豈有差别之相?此如來藏之所以為空也。

    複具有緣起十法界,不思議差别之性用。

    此如來藏之所以為不空也。

    若聞空而以為定一,聞不空而以為定異,聞空而不空,以為一當礙異,聞不空而空,以為異當礙一,皆執見也,皆妄計也。

    須知藏體具如是等緣起之用時,乃是全體起用,全用即體,故不妨其有差别,不礙其無差别。

    以其雖有差别,實為無差别之差别耳。

    此之謂無礙圓融。

    “此義雲何”下,舉喻反顯其理。

    何謂反顯?泥團具衆微塵,有似藏體具無量法,然而藏體,非如泥團之比也。

    “何以故”下,正釋其非。

    蓋泥團由衆塵和合而幻有,藏體則自起諸法之幻用,故如來藏是真實法,非如泥團為幻有法也。

    當知衆塵本各有别質,故泥團之具有衆塵,即各成差别;諸法乃并無實體,故如來藏雖具足諸法,而圓融無二也。

     (申)二,明全理成事。

     故如來之藏,全體是一衆生一毛孔性,全體是一衆生一切毛孔性。

    如毛孔性,其餘一切所有世間,一一法性,亦複如是。

    如一衆生世間法性,一切衆生所有世間一一法性,一切諸佛所有出世間一一法性,亦複如是。

    是如來藏全體也。

     此約不變随緣,舉如來藏全體而成衆法,以明其無礙圓融也。

    由一衆生之一毛孔,推至一切諸佛出世法,皆是如來藏全體起用,非少分藏性所成。

    故舉一衆生一毛孔性,全體即是一切毛孔性,乃至一衆生世間法性,全體即是一切世間出世間一一法之性也。

    何以故?理外無事故。

     (申)三,明全事攝理。

     是故舉一衆生一毛孔性,即攝一切衆生所有世間法性,及攝一切諸佛所有出世間法性。

    如舉一毛孔性,即攝一切法性,舉其餘一切世間一一法性,亦複如是,即攝一切法性。

    如舉世間一一法性,即攝一切法性,舉一切出世間所有一一法性,亦複如是,即攝一切法性。

     此約随緣不變,舉一一法即攝如來藏全體,以明其無礙圓融也。

    由一衆生之一毛孔性,推至一切諸佛出世法,一一皆攝如來藏全體,非攝少分。

    故舉一衆生一毛孔性,即攝一切世出世間法之全性也。

    乃至舉一切出世間一一法性,亦複如是即攝一切法性。

    何以故?事外無理故。

     (申)四,明全事攝事。

     又複如舉一毛孔事,即攝一切世出世事。

    如舉一毛孔事,即攝一切事
上一頁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