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位地”猶言地位。
問意謂:三性止觀除障得益,雲何判位?答謂“不定”者,因此三性止觀,具論橫豎二種修法,乃至凡夫始發心者,亦得三性并修,是為大乘圓頓法門。
橫豎交參,故判位不能一定也。
由是義故,若約一相而豎論之,(一相,即一向也,猶言一直。
)則别教十解位(即十住也)、圓教七信以上,為分别性止行成,以斷三界見思惑故。
别十向、圓十信,為依他性止行成,以斷界内外塵沙、兼伏界外無明故。
别十地、圓初住以上,為真實性止行分成,以别地圓住、皆名分證佛果故。
至于佛位,方為究竟成就。
故曰“佛果滿足”。
若更一解者,則分别性止行成,可判為别地前、圓十信,(地前,即是十住十行十迥向。
)以界外細惑雖未能斷,亦既圓伏故。
依他性止行成,可判為别十地、同圓住上,以無明住地漸微故。
真實性止行成,則為佛果滿足也。
若橫約三性論之,則三性止行随分具者,便是别地前、同圓十信,以無明伏而未斷故。
三性止行具而未究竟者,便是别十地、同圓住上,以分證三德故。
三性止行究竟滿足,則為佛地也。
又複不但别教地前,為随分具,實則依他一性,本具三性。
故圓人一修即一切修,即初發心之凡夫,亦得俱修。
即前所謂“雖是初行,無妨念念之中,三番并學,以資成第三番”也。
若俱行三性止行,便能圓伏五住煩惱。
(三界見惑,名見一切處住地。
欲界思惑,名欲愛住地。
色界思惑,名色愛住地。
無色界思惑,名有愛住地。
塵沙、無明,合名無明住地。
)謂之圓五品位(見《四教儀》)。
故曰“位位行行,俱行三止”,但觀境前前猶昧,後後愈明耳。
而所托之法,皆為三性法門,則無别也。
此中但約止行為言者,觀為方便,止是正修故。
(庚)四,結略總明。
又複總明三性止觀除障得益。
謂三性止行成故,離凡夫行。
三性觀行成故,離聲聞行。
此名除障。
三性止行成故,得寂滅樂,為自利。
三性觀行成故,緣起作用,為利他。
此為得益。
斯辨第四止觀斷得竟。
此總明中,先止後觀者,明得體方能起用也。
凡夫聲聞,皆有界内界外之殊。
蓋未離分段生死者,名為界内凡夫;未離變易生死之三乘,名為界外凡夫;沉空滞寂,名為界内聲聞;執于但中之菩薩,名為界外聲聞也。
故三性止行成,皆為離凡夫行。
三性觀行成,皆為離聲聞行。
離凡夫行,是起大智而永斷生死。
離聲聞行,是起大悲而廣度衆生。
故曰“此名除障”。
又止行成,則得無上涅槃,寂滅為樂,利己益也。
觀行成,則得無上菩提,繁興大用,利他益也。
故曰“此為得益”。
末句,總結第四大科明止觀斷得已竟。
(戊)五,明止觀作用。
分三。
(己)初,正明。
二,偈頌。
三,結。
初中三。
(庚)初,備顯作用。
二,重明所依。
三,再示方便。
初又四。
(辛)初,克證全體大用作用。
二,明雙遮雙照作用。
三,明離過具德作用。
四,明融即離微作用。
今初。
次明第五止觀作用者,謂止行成故,體證淨心,理融無二之性;與諸衆生,圓同一相之身。
三寶于是混爾無三,二谛自斯莽然不二。
怕兮凝湛淵渟,恬然澄明内寂。
用無用相,動無動相。
蓋以一切法,本來平等故,心性法爾故。
此則甚深法性之體也。
謂觀行成故,淨心體顯法界無礙之用,自然出生一切染淨之能。
興大供具,滿無邊剎。
奉獻三寶,惠施四生。
及以吸風藏火,放光動地。
引短促長,合多離一。
殊形六道,分響十方。
五通示現,三輪顯化。
乃至上生色界之頂,下居兜率之天。
托影于智幻之門,通靈于方便之道。
揮二手以表獨尊,蹈七步而彰唯極。
端坐瓊台,思惟寶樹。
高耀普眼于六天之宮,遍轉圓音于十方之國。
蓮華藏海,帝網以開張;娑婆雜土,星羅而布列。
乃使同形異見,一唱殊聞。
外色衆彰,珠光亂彩。
故有五山永耀,八樹潛輝,玉質常存,權形取滅。
斯蓋大悲大願熏習力故,一切法、法爾一心作故,即是甚深緣起之用也。
上來五番建立中,第一番止觀依止,顯體也。
第二第三兩番,正明修宗。
因修止觀,必須定境觀心,故先之以境界,次之以體狀。
第四番除障得益,即是明止觀之用。
然猶未廣顯。
故今第五番,複出此止觀作用之文以明之。
此科止行成中所明,即上文所雲三性止行成故,得寂滅樂,為自利是也。
“體證淨心”,即是體證真如。
此句為綱。
因其體證真如,所以理融無二,圓同一相,乃至用無用相、動無動相也。
“性”謂性體。
性體平等,故曰“無二”。
向猶未融,今體證而理融矣。
“身”謂法身。
前雲“一切衆生,一切諸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