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卷第五

首頁
    遠離,此所謂“離四句”也。

    《楞伽經》約此四句,開為百句,是為“絕百非”。

    四句能離,百非自絕。

    “去來今”約三世言。

    淨心古今不變,奚有三世之分?此即《金剛經》“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之意。

    “上中下”約根性言。

    淨心人人具足,豈是根性所限?“彼此”約自他言。

    平等不二,何雲自他?亦約方所言。

    心量周遍,并無方所。

    “動靜”約遷流言。

    自性本寂,豈落動靜?“染淨”約世出世言。

    生死涅槃,猶如昨夢,有何染淨?“非常斷”者,不落邊見也。

    “非明暗”者,非覺非不覺也。

    “非一異”者,一異皆執情分别也。

    “等”者,世間一切名相,不可殚述,皆屬情見,皆應遠離,故以“等”字赅之。

    又“去來今”等,每句各可開為四句,如有去來今、無去來今,以及非有非無、亦有亦無等,故曰“一切四句法”。

    此一切四句法,皆是可說可念之法,皆落名相,皆應離之。

    不但此也,“總說乃至一切可說可念等法”,亦皆離之。

    “一切不可說不可念等法”,亦複離之。

    因不可對可而生,皆屬對待,是生滅法,即非淨心。

    以淨心自體,本是絕待,本無生滅故。

    是故當知,所有對待生滅等法,悉是淨心所現之虛相耳。

    既是虛幻,可知各各無自實體,有即非有,何所可取,故應離也。

    且既是有本不有,則即此有與非有之名相,亦屬假設,亦應離也。

    是故當知,所有分别、緣思想、慮名言、談說悉是一心所現,除心之外,别無一法。

    以悉由心現故,則淨心之體,豈是緣慮所能知,言說所能及?以心外無法故,則淨心之體,複更有誰能緣之能說之耶?蓋所有能緣能說者,但是心現虛相,不實故有(即非有現有之意),考其實體,皆本無也。

    能緣者既非實法,其所緣者豈是實法?然此淨心,乃是真實不虛之法,是故必須反其虛相,滅其虛相,方能契合領悟耳。

    《圓覺經》雲:“心如幻者,亦複遠離。

    遠離為幻,亦複遠離。

    離遠離幻,亦複遠離。

    得無所離,即除諸幻。

    ”此節所明,即是此旨。

    須知所離之相固應離,能離之念亦須離。

    一離徹底,是謂得無所離。

    得無所離,當下真心顯露。

    真露即是幻除也。

    昔文殊以無言遣可言,維摩以無言遣無言,所以必須遣之又遣、離之又離者,以衆生處處著耳。

    著即有住,住即有取,生死流轉,悉由于此。

    所以修行人最初下手,必須從假入空,修離相法,治其著病。

    悲哉凡夫!無始以來,攀緣不息。

    今雖聞知離相,雲何能離!我佛慈悲,複有勝異方便,教以執持彌陀聖号。

    蓋念佛之念雖亦是幻,然與迷著世情之幻,一淨一染,霄壤懸殊。

    以淨是順用入體,染為違體起用故也。

    是故由念佛發願生西故,漸得遠離塵幻。

    由堅執持遠離塵幻故,染念銷融,淨念純熟,則見思煩惱,一旦脫落,不假方便,自得心開。

    是為以幻修幻法門。

    《圓覺經》雲:“譬如鑽火,兩木相因,火出木盡。

    灰飛煙滅。

    以幻修幻,如是如是。

    ”此淨土之所以萬修萬人去也。

    近來念佛人每苦幻想甚多,念佛不得力,而欲别求方便。

    不知正由念佛不着力,所以幻想多耳。

    一句彌陀,正是離幻方便。

    幻想起時,緊提佛号,幻想自無存身處。

    《圓覺經》雲:“善男子!知幻即離,不作方便。

    離幻即覺,亦無漸次。

    一切菩薩,及末世衆生,依此修行。

    如是乃能永離諸幻。

    ”念佛諸善人,當明此旨,加緊念去,勿以幻念為慮也。

     第三節舉喻中,初異喻,次同喻。

    異喻者,眼不自見,以有自他之眼,故他眼能見自眼。

    然心不如是。

    心必自契,雖有自他之心,而他心不見自心。

    何以故?眼有相心無相故。

    心既無相,則兩心相合,如空合空,但是一如,如外無法。

    可知淨心必當離相自契矣。

    “又複”下同喻,謂淨心本無分别、豈有以能分别者,取此淨心之理;而諸凡夫愚惑、分别淨心者,即如癡人張眼覓眼;複謂種種相貌、是己家眼,竟不自知眼處。

    此喻凡惑不但分别淨心,且認能分别者,即是淨心。

    須知不覓則當下即得眼處,覓即向外馳求,豈知眼處。

     第四節合法中,但以同喻為合也。

    前謂不能分别淨心者,以能緣(即能分别者)所緣(即所分别者)。

    但是淨心為無始妄想所熏故,不能自知己性,即妄生分别,而為能緣。

    以妄生分别故,遂于自己本心之外,立相妄取,以為淨心,而成所緣。

    此與不知眼處、張眼覓眼、複謂種種相貌是己家眼者,其癡正同。

    考實言之,能取既是妄想,所取正是識相,實非淨心也。

    此結上文“能緣既不實,所緣何得是實”之意,以明非離相不能顯心。

    須知淨心不自分别,而衆生自無始來,不覺自動,妄分能所。

    于是自心取自心,非幻成幻法。

    如凡夫著有,外道斷見,二乘偏空,以及一類菩薩執于但中,皆是心外建立,實非淨心。

    何以故?有能所相,即不清淨故。

    (校上來原本卷五竟。

    )
上一頁 章節目錄 下一章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