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大乘止观法门

首頁
     第三重。

    止觀法門為能通,大乘自性清淨心為所通。

    通者,達也,能通達彼岸故。

    蓋必修此止觀法門,乃能達于自性清淨無上極果也。

     第四重。

    大乘止觀為能由,法門為所由。

    由者,從也,謂惟此大乘止觀,能入圓教圓行圓理之法門。

    又修止能入空門,修觀能入有門,修止觀不二,能入雙亦雙非之中道門。

     第五重。

    大乘為能簡,止觀法門為所簡。

    簡者,簡别也,因止觀法門,有小、大、漸、頓、不定種種差别,今曰“大乘”者,簡非餘門故。

    且如止有體真止、方便随緣止、息二邊分别止,觀有從假入空觀、從空出假觀、中道第一義觀。

    雖體真止伏見思,入空觀破見思,然獨善其身,非大乘也。

    若随緣止,出假觀,雖能自度度人,然不能直入佛地。

    亦須簡之,息二邊分别止、中道第一義觀,此可稱為大乘矣。

    然亦有次第曆别、及一心圓頓之不同。

    曆别者,先空後假。

    以此二為方便,乃入中道。

    是為曆别而修,不高不廣,亦非真大乘。

    乃牛車、非大白牛車也。

    惟先悟自性清淨心而後起修,則即動而靜,即昏而明,極圓極頓,方可稱為大白牛車。

    今此大乘止觀法門,即大白牛車也。

    故其餘止觀,均在被簡之列。

     第六重。

    止觀為能成,大乘為所成。

    此之止觀,能令凡夫成聖,菩薩成佛,故曰能成。

    所成者,謂大乘自性清淨心,吾人最先所修者修此,最後所證者亦即證此。

    蓋此心因赅果海,果徹因源,為因果不二之法門故也。

     第七重。

    全題六字為能诠,六字所顯之義為所诠。

    诠者,顯也。

    如“大”字诠體、相、用三義,“乘”字诠理、随、得三義,“止”字诠返妄歸真義,“觀”字诠即理成事即體起用義,“法”字诠軌持自性義,“門”字诠就路還家義是也。

     第八重。

    第六識為能解,名句文身為所解。

    蓋八識中惟第六識最為明利,一切見聞覺知,皆用意識分别,故吾人之因文得義能修止觀者,全仗第六意識了解之功也。

    一字曰名,多字曰句,多句曰文。

    如“大”字“乘”字各别言之,即為名;“大乘”二字合舉,即為句。

    名诠自性,句诠差别。

    必積名以成句,乃能诠顯差别之義也。

    若總題六字,乃多句成身之文也。

    身者,聚集之義。

    如集二名以上成句,為名身。

    集二句以上成文,為句身。

    集二文以上成章,則為文身。

    夫聞、思、修三慧,皆托名句文身而起,故曰所解也。

    上來五重玄義中第一釋名已竟。

     (丙)次,顯體。

     顯體須分四節明之:一須顯體,二正顯體,三略引證,四通異名。

    何謂須顯體?夫名者,假名也,為旁,為賓,為體上之能诠。

    體者,實體也,為正,為主,為名下之所诠。

    由此假名,當識妙體。

    故于釋名之後,必須顯其實體。

    如以指指月,即當因指見月,不可認指為月。

    指者,假名也。

    月者,實體也。

    若看經聽經,專在文字上研究,而不向妙體上用功,是為逐名迷體,如捉蛇尾,反遭其螫。

    古德雲:看經聽經,一一要銷歸自己。

    即此意也。

     正顯體者,本書究以何為體乎?即大乘自性清淨心是也。

    此心人人本具,個個不無,且不獨為當部之體。

    三藏十二分教,一一皆以此現前一念之心性為體也。

    如《楞嚴經》雲:“諸法所生,唯心所現。

    一切因果,世界微塵,因心成體。

    ”即是此義。

     略引證者,問:雲何知自性清淨心為當部之體乎?答:可略引當部之文證之。

    如當部一明止觀依止中雲:“謂依止于一心,以修止觀。

    ”又雲:“此心即是自性清淨心。

    ”又雲:“以此心是一切法根本故。

    ”二明止觀境界中雲:“一者有垢淨心,以為真實性。

    二者無垢淨心,以為真實性。

    ”有垢淨心,即是衆生之體實,事染之本性。

    無垢淨心,即是諸佛之體性,淨德之本實。

    所謂依熏約用,故有有垢無垢之殊;就體談真,本無無染有染之異,即是平等實性大總法門。

    故言真實性,其義彰彰明矣。

     何謂通異名?此自性清
上一頁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