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指點。
文在第四卷迄末。
此如流通分。
第一大科略标大綱者,綱綱紀也。
綱不提則目不張。
其文不多,故曰略标也。
(甲)二,别解文義。
分三大科。
(乙)初,略标大綱(即序分)。
二,廣作分别(即正宗分)。
三,曆事指點(即流通分)。
初又分三。
(丙)初,泛标正法。
次,标宗大乘。
三,标示止觀。
初又二。
(丁)初,問。
次,答。
今初。
有人問沙門曰:夫禀性斯質,托修異焉。
但匠有殊彫,故器成不一。
吾聞大德,洞于究竟之理,鑒于玄廓之宗。
故以策修,冀聞正法爾。
“有人問”者,大師設為問端,以資發起,不必實指何人。
沙門,梵語。
此雲勤息。
勤修衆善,息滅衆惡也。
以廣義言之,凡在人道,皆可稱沙門,以人人皆宜修善息惡故。
然自古相承,此二字久為出家人之專稱矣。
故師即以自承。
善有多多,如有漏善、無漏善、二邊善等。
惡亦多多,根本不外貪瞋癡。
就出家人言,必須修戒定慧,息貪瞋癡。
不然,非沙門也。
即在聖位,亦皆如是勤息,何況凡夫耶?性者,即本書自性清淨心,乃吾人現前一念之心性是。
質者體質,即是五陰色身。
禀,禀受。
斯,此也。
凡有此身,皆禀此性。
不禀此性,便非生物。
托,依托。
修,進修。
異者,十法界之差别。
禀性斯質,本是一而不異,所謂性相近也。
托修異焉,乃緻異而不一,所謂習相遠也。
蓋因迷悟之心,托染淨之緣,起逆順之修,成十界之異,可不懼哉!匠,師匠。
彫即雕字,雕鑿也。
殊,不一也。
器成不一者,如一木材,因匠人雕鑿之高低不一,故成器之精粗美惡,亦因之而不一。
此喻師友皆以其所自得者傳授于人,自非有過人之資,即随所傳習者,而成種種差别。
如遇惡友,即牽入三惡道。
遇善人,即導歸三善道。
學出世間法者,倘不遇善知識,而遇邪知邪見及外道邪師,求其不入歧途,難矣。
或遇自了漢,即今證果,亦不過成一自了漢。
能遇大道心人,勸令發大心自度度他,廣修萬行,即可望成菩薩。
更能遇淨土家,教令念佛,回向往生,則一生取辦,徑登不退,尤妙之妙也。
此即所謂匠有殊雕,器成不一。
由此可知,吾人得遇善知識,真堪慶幸。
不可當面錯過也。
大德二字,褒贊之詞,所謂名稱遠聞、道尊德備是也。
洞者,洞達。
理者,理性。
即是性德。
此之性德,古今不變,萬劫常新,故曰究竟。
鑒者,明澈。
宗者,修德。
不滞淺近,是為深玄,所謂發深心也。
不局小境,是為寬廓,所謂發大心也。
此洞于二句,即是顯其大德之詞。
末二句之意若曰:因慕大師性、修二德,所以策勵修行,希冀得聞正法爾。
佛所說法,如經诠定學,律诠戒學,論诠慧學,以及自度則說小乘,度人則說大乘,莫非正法。
今問者未有專指,泛雲正法。
故科目謂之泛标。
(丁)二,答。
沙門曰:餘雖幼染缁風,少餐道味,但下愚難改,行理無沾。
今辱子之問,莫知何說也。
染,習也。
青黑色為缁。
出家人衣缁,在家人衣白。
師幼即出俗,故曰幼染缁風。
道者,無上菩提妙道,即指佛法言。
少餐,猶雲淺嘗。
難改者,謙言習氣未除。
無沾者,用功如掘井,未及于泉,無所沾溉,故曰無沾。
若謂餘雖幼年出家,淺嘗法味,但以下劣愚魯,習氣尚在,以緻行道未證妙理,何能沾溉及人?蓋一以示謙退,一以觀來機。
因問者泛雲正法,以下愚故,不能懸鑒他心。
莫知問意所屬,從何說起耶?故下文緊接雲“辱子之問,莫知何說”也。
(丙)次,标宗大乘。
大乘是體,即吾人一念之心性。
今不曰标題,而曰标宗者,體之與宗,本一而二、二而一者也。
全性起修,則不二而二。
全修在性,則二而不二。
然此番問答,皆是說修。
如曰:“大乘行法,謹即奉持。
”又曰:“要藉行成其德。
”皆修也,故以标宗目之。
前科是泛标正法,茲乃确指大乘。
小乘戒、定、慧三學,各别而修,不能圓融。
大乘則戒中即有定有慧,定中即有戒有慧,慧中即有戒有定。
法法融通,舉一即三,而三而一。
此大乘小乘之别也。
分二。
(丁)初,問。
次,答。
今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