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卷十五

首頁
    漏真淨,雲何是中,更容他物?學人須向這裡參入,則一日千裡,自有好消息也。

     “喻如”下舉喻,“行者”下法合。

    眼喻淨心,華喻諸法。

    眼不著空華,喻心不念諸法。

    張眼覓眼,不知能覓即是所覓,喻心分别心,不知分别即是淨心。

    唯有自眼,不須更覓,喻唯一淨心,不須分别。

    當知心既不著諸法,則實境虛相,二執并銷,分别依他,已成淨心,何必以心覓心,自生分别?夫清淨心體,不染點塵,豈有分别?微有妄想分别,便是無明,非淨心矣。

    如此解悟,名為“随順真如”。

    蓋觀行到此,粗垢已脫,故名随順。

    以其了知心體本寂,不作分别,則執異之心已息,故名随順真如也。

    此是滅異執以明止,不同前之止行,是止其執無,故曰“亦得名為止門”。

     須知妄想分别,是無量劫來,生死根本。

    必須依照經教,痛下功夫,久久熏習,逐漸除遣。

    凡對遇境緣時,尤當提起正念,返觀内照。

    知一切法,皆是自心所作。

    心若清淨,一切清淨。

    如是緣于正念,遣其妄情,無明垢障,方能漸薄。

    若但明得書中義理,便謂已見淨心,不知所見者,乃書本上的淨心,非自己的淨心也。

    甚或将全妄即真等語言,讀得熟溜,說得暢快,以為我不執著,我無分别。

    不知攀緣紛動,剎那不停,終日為境緣所轉而不自知,方且全真成妄,何雲全妄皆真耶?堕戲論謗,大不可也。

     (癸)三,第三重,止觀,明根本真如三昧。

     久久修習,無明妄想習氣盡故,念即自息,名證真如。

    亦無異法來證,但如息波入水。

    即名此真如,為大寂靜止門。

    複以發心已來觀門方便,及以悲願熏習力故,即于定中,興起大用。

    或從定起若念、若見、若心、若境種種差别,即是真如用義也。

    此名從止起觀。

     上來修分别、依他,及真實性中第一重止觀,皆觀行位也。

    迨入第二重止門,息心達本,名為随順真如,是相似位也。

    今則由相似而入分證位矣。

    自位登初住以後,無明分分破,位次分分進,曆盡四十一位,故曰久久熏習。

    直至金剛後心,無明妄想習氣永盡,念即自息,名為體證真如,即究竟覺果也。

    “體證”者,謂無異法來證。

    既無理外之智,能證于理,亦無智外之理,為智所證。

    始本合一,理智一如。

    譬如風息,全波是水矣。

    此為根本實智,亦即無分别智,故名此體證真如,為大寂靜止門。

    “大寂靜”者,即是首楞嚴大定也。

    然自發心以來,皆以觀為方便,止為正修。

    故今複以發心來觀門方便熏習之力,及大悲大願熏習之力,即于定中,興起大用。

    “大用”者,解脫神用,即後得智也。

    不起于座,而光照大千,故曰“定中興起”。

    此即淨分依他所現之三身四土、一切自利利他之德是也。

    或從定中興起若見若念、若心若境等差别,此即清淨分别,對緣攝化之德用。

    所謂能知世谛,及衆生心心數法,示現五通三輪,應化六道四生,乃至說己所得,示于未聞,故曰“種種差别”。

    是為念念起文殊之智,見見開普眼之門,心心不思議,境境大解脫也。

    大寂靜是真如體,大解脫是真如用,體用一如,此之謂根本真如三昧。

    “此名從止起觀”者,即是從體起用,從定起慧也。

     (癸)四,第四重,止觀,明雙現前。

     又複熾然分别,而常體寂。

    雖常體寂,而即緣起分别。

    此名止觀雙行。

     “而常體寂”,牒上大寂靜止門。

    “緣起分别”,牒上大解脫觀門。

    謂上來所說,言有先後,行無次第。

    正曆曆明明,即了不可得;雖了不可得,複曆曆明明。

    所謂性覺妙明,本覺明妙,即照即寂,即寂即照,是為止觀雙現前。

    此之止觀雙行,局而論之,唯佛以清淨眼,見晴明空,空外無見,見外無空,即見即空,即空即見,方能究竟。

    若通而論之,亦可六即判位。

    蓋衆生雖妄想紛飛,然其心體本未嘗動,惜其在迷,日用而不自知耳,是名理即雙行。

    後遇善友經教,聞知心性本寂本照,是為名字即雙行。

    從此念念照常寂,心心了緣起,自觀行至分證,皆是止觀并運,無一而非雙行也。

    但未證佛果,不能圓滿耳。

    如釋要中廣明。

    (校上來原本卷十五竟。

    )
上一頁 章節目錄 下一章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