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次,答。
沙門曰:谛聽善攝,為汝說之。
所言止者,謂知一切諸法,從本已來,性自非有,不生不滅。
但以虛妄因緣故,非有而有。
然彼有法,有即非有,唯是一心,體無分别。
作是觀者,能令妄念不流,故名為止。
所言觀者,雖知本不生,今不滅,而以心性緣起,不無虛妄世用。
猶如幻夢,非有而有,故名為觀。
谛聽者,審實而聽,一心而聽。
若身在道場,而妄想紛馳,即非谛聽。
此聞慧也。
善攝者,善,善巧也。
攝,收攝也。
謂将一切妄想放下,将心攝在聽處。
蓋必善巧收攝其心念,方能谛聽。
此思慧也。
從聞、思而起修,三慧具足,方是真聞法人。
此“谛聽善攝”句,是誡詞。
下“為汝說”之句,是許詞。
若不能谛聽善攝,說複何益?故先誡後許也。
自此以下,正示止觀矣。
講者固須廣說,聽者宜擇要而行。
諸君其善聽之。
吾人自無始來,念念流動,不得停息。
止者,即止其流動也。
夫人之不能止其流動之念者,無他,随一切諸法而轉耳。
若知心生法生,心滅法滅,一切諸法,惟是一心,有何分别?如能作如是觀,妄想自能不流,不流則止矣。
此中自“所言止者”至“故名為止”三行文,極關緊要。
若能洞知此等道理,對境随緣,皆作如是觀,尚複有何妄想?妄想既息,非止而何?知字觀字,最當注意。
倘不能如是知,如是觀,而勉強止之,如何能止?是為以石壓草,妄想更多,反增其病矣。
今将此三行文,分三節詳說之。
即:一,當知一切諸法,從本已來,性自非有,不生不滅。
二,當知一切諸法,但以虛妄因緣故,非有而有。
三,當知彼一切從虛妄因緣而有之諸法,有即非有,惟是一心,體無分别。
所謂一切諸法者,何法耶?如五蘊、六根、六塵、十二入、十八界以及十法界等,内而身心,外而世界,凡由因緣和合而生之法皆是。
故以“一切”字“諸”字包括之。
此一切諸法,就表面上看去,生滅不停,吾人不察,迷為諸法實有,乃随之而妄想紛起,此大誤也。
必須從其根本上體會,而知諸法本無自性,皆從因緣和合而生。
既是諸法無性,是為非有,當體不生。
本既不生,今何有滅?故曰“一切諸法,從本以來,性自非有,不生不滅”也。
此理,約三止言,名為體真止;約三觀言,名為從假入空觀。
即《中論》所雲“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是也。
此第一節之要理,吾人必應知之者也。
又,因緣所生諸法,固性自非有,然而不無虛妄幻相。
有幻相故,所以非有現有。
故又曰“但以虛妄因緣故,非有而有”。
當知非有而有,乃是幻有。
若真實有之,即不得雲非有而有矣。
此理,約三止言,名為方便随緣止;約三觀言,名為從空入假觀。
亦即《中論》所雲“亦名為假名”是也。
此第二節之要理,吾人必應知之者也。
又,彼因緣和合而有之諸法,既是幻有,本自無生,則是有即非有矣。
諸法既非有而有,有即非有,本無生滅,而見有生滅者,當知唯是一心變現之虛相。
若泯相入體,本無有與非有之可言。
故又曰“然彼有法,有即非有,唯是一心,體無分别”也。
無分别者,空、有二邊皆無分别。
何以故?空、有是對待法,心體絕待無外故。
此理約三止言,名為息二邊分别止;約三觀言,名為中道第一義觀。
即《中論》所雲“亦名為中道”是也。
此第三節之要理,吾人必應知之者也。
若明得此三節中法由心起、心外無法之理,事事皆作是觀,則不為境轉,妄念不流。
不流則息,故名為止也。
此種功夫,便是背塵合覺。
雖然,若但修止行,則住在不生不滅中,心體大用,幾乎息矣。
故又必修習觀行功夫。
本文曰“雖知本不生,今不滅”。
雖者,未盡之詞也。
心性緣起者,此心不守自性,随緣而起,所謂随染緣淨緣造十法界是也。
以其随緣即起,故有應世之用。
然雖有世用,須了知其虛妄。
有世用而不了知虛妄,是為凡夫,我佛說“為流浪生死,莫出苦輪”者,便是此輩。
知虛妄而無世用,是為二乘,我佛說“為堕無為坑,焦芽敗種”者,便是此輩。
此中“虛妄世用”四字,字字緊要,不可不知。
“猶如幻夢,非有而有”二句,正明虛妄世用之義。
夢字範圍極廣。
睡時固是夢,醒時亦是夢。
且如凡夫見思煩惱,二乘塵沙煩惱,菩薩無明煩惱,皆夢也。
究極言之,惟佛無夢耳。
何以故?佛是究竟覺故。
幻者,假也。
如做戲然,明明知其假,卻随緣而做。
然雖做,卻不可不知是假。
諸善知識!一切諸法,無非是幻。
有是幻,空是幻,中道亦是幻。
十方諸佛,即是大幻師。
我輩今日建道場,作佛事,亦是以幻除幻。
永明大師曰:“降伏鏡像魔軍,大作夢中佛事。
廣度如化含識,同證寂滅菩提。
”此之謂觀。
此種功夫,便是全體起用也。
須知此一行餘文中,“雖知本不生,今不滅”句,即是随緣不變。
以三止三觀配之,即體真止、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