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卷第八

首頁
    (卯)二,明藏體一異。

    分三。

    (辰)初,立科。

    二,詳釋。

    三,總結。

    今初。

     次明藏體一異以釋實有義。

    就中複有六種差别。

    一明圓融無礙法界法門。

    二明因果法身名别之義。

    三明真體在障出障之理。

    四明事用相攝之相。

    五明治惑受報不同之義。

    六明共不共相識。

     此總立科之文也。

    就中自分六科。

    文相雖顯,底蘊甚深。

    若不洞明其義蘊,即不能照了自己清淨真心,則道理不明,觸途成滞。

    若能了得,則路路皆通,得大受用。

    茲恐大衆不易領會,先為說其綱要。

    則于向後分科各釋時,不緻茫無頭緒矣。

    “藏體”者,如來藏之具體。

    即吾人天真之性德是。

    當部名為自性清淨心。

    “一異”者,如一心可開為染、淨二性。

    若單約淨說,複可開三,即正因、緣因、了因三佛性。

    若以性從修,三複開九。

    即正因開為法、報、應三身,了因開為文字、觀照、實相三般若,緣因開為性淨、方便淨、圓淨三解脫。

    約染說之,如起信開為三細六粗等。

    若就染淨一一細開,可至無量。

    而合之仍是一心。

    “一異”之義,即此是也。

    “實有”即是不空。

    須知此中六科所明,不外性修二德。

    如上文所言淨染二性用,即性德也。

    淨染二事用,即修德也。

    但上是别說,今則合辨,以顯藏體非一非異,亦一亦異,不可思議。

    如全修在性,性不可分則一。

    全性起修,修有差别則異。

    又性修不二而二,故開則成異。

    性修二而不二,故合則成一。

    此之謂“圓融”。

    又複說一不礙異,說異不礙一,此之謂“無礙”。

    因其無礙,所以圓融。

    所謂明心見性者,明此耳,見此耳。

    藏體又名法界。

    此一法界,華嚴開為四法界,(理,事,理事,事事。

    )法華開為十法界,(四聖,六凡。

    )然分則有各種界别,合則為一真之法。

    一真者唯一真心,華嚴名為一真法界是也。

    以此心體,法爾具足一切諸法,故名法界。

    而此圓融無礙之法界,乃是軌生物解、攝持自性之法,開則能通、閉則能禁之門,故曰“法界法門”。

     此初明圓融無礙法界法門一科是總,餘五科是别,以其皆是複明初科之義故也。

    如第二明因果法身名别之義者,約因果名别則異,約法身本體則一也。

    第三明真體在障出障之理者,約真體是一,約在障出障是異也。

    此兩科皆明性用。

    至第四科,則明事用相攝之相。

    夫約事用,固成差别,然約相攝,乃極圓融。

    若五明治惑受報不同,此雖多談事修,實則性事雙明,顯成無礙。

    六明共相識不共相識,亦為性事雙辨、一異兼陳之文。

    總之,自二至六,凡以發明法界法門常同常别、圓融無礙之理而已。

    聞得此六科妙旨,當一一會歸不空如來藏之自性上,令其了了分明。

    從此進修,便與未明了時,其受用迥乎不同矣。

     (辰)二,詳釋。

    即為六。

    (巳)初,明圓融無礙法界法門。

    二,明因果法身名利之義。

    三,明真體在障出障之理。

    四,明事用相攝之相。

    五,明治惑受報不同之義。

    六,明共不共相識。

    初中三。

    (午)初,直明法界體一。

    二,具明染淨性事。

    三,正明無礙圓融。

    今初。

     第一明圓融無礙法界法門者。

    問曰:不空如來藏者,為一一衆生,各有一如來藏,為一切衆生,一切諸佛,唯共一如來藏耶?答曰:一切衆生,一切諸佛,唯共一如來藏也。

     此科來意,即蹑前“初明具足染淨二法”之文生起。

    蓋大師慮不明圓融之旨者,聞得前文所明淨染二性,聖凡并具;淨染二事,聖凡不俱,然不知并具二性之藏體,凡之與聖,為異為同。

    若如此起計,必将高推聖境,自生退屈。

    故設為問答而的指之曰:一切生佛,唯共一如來藏也。

    吾人聞此開示,若不勇猛精勤,上求佛道,不但辜負大師,且辜負己靈矣。

    又問詞中,于各有一如來藏一層,但問一一衆生,不及一一諸佛者,因諸佛是法界身,其為同一藏體,人所易知;惟衆生種種不同,最易起藏體各異之計,故單約一一衆生為問耳。

     (午)二,具明染淨性事。

    二。

    (未)初,标章。

    二,釋示。

    今初。

     問曰:所言藏體具包染淨者,為俱時具,為始終具耶?答曰:所言如來藏具染淨者,有其二種。

    一者,性染性淨。

    二者,事染事淨。

    如上已明也。

    若據性染性淨,即無始以來俱時具有。

    若據事染事淨,即有二種差别。

    一者,一一時中俱具染淨二事。

    二者,始終方具染淨二事。

     大師又防衆生處處起執,若其偏執藏體是一,必緻增長我慢,執性廢修。

    故複以染淨性事為俱時具、為不俱時具,設為問答以明之。

    吾人若明染淨性事俱時得具之理,則知同時之内,有凡聖之區分,是為常同常别、即一而異也。

    若明染淨二事始終方具之理,則知淨熏染除,乃得轉凡成聖,是為常别常同、即異而一也。

    總之,非一非異,亦一亦異,乃是法界法爾。

    吾人不明此理,動成偏執;明得此理,則既不退屈,亦不我慢,即無事不辦矣。

    “具包”者,包含染淨性事,無不具足也。

    問詞渾言染淨,故于答詞中,先為點明有其性事二種,如此分晰标列,方不籠統。

    蓋性是不改之體,古今不壞,故俱時具有,非始終具。

    若偏約事,則有俱時始終二義。

    一者就多人言,得二事同時并具,如凡聖同時是也。

    二者就一人言,必
上一章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