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卷十二

首頁
    ,則必破壞而不得成。

    所謂以不生滅心為本修因,方證不生滅果是也。

     (壬)二,明全性起修義。

    又二。

    (癸)初,正明。

    二,釋成。

    今初。

     又此心體,本性具足寂用二義,為欲熏彼二義,令顯現故。

    何以故?以其非熏不顯故。

    顯何所用?謂自利利他故。

    有如是因緣,故依此心修止觀也。

     心體本具寂性,然非修止不顯;本具用性,然非修觀不顯。

    故依此心以修止觀者,為欲熏彼二義令顯現耳。

    “顯何所用”“用”字,謂修止顯寂,有自利之功能;修觀顯用,有利他之功能。

    至于何謂寂用,及何以寂用顯現,成二利行,下文詳釋其義。

     (癸)二,釋成。

     問曰:何謂心體寂用二義?答曰:心體平等,離一切相,即是寂義。

    體具違順二用,即是用義。

    是故修習止行,即能除滅虛妄紛動,令此心體寂靜離相,即為自利;修習觀行,令此心用顯現繁興,即為利他。

     “平等”二字,即是離一切相之意。

    心體本來非相非無相,離過絕非,真如平等,故曰“即是寂義”。

    “違順二用”,即前文所明染淨二性。

    一一凡聖心體,本具染淨性用,故曰“即是用義”。

    衆生無始不覺自動,妄想虛境,緣念不息,故緻流轉。

    今修止行,凡有無等四句法,一切俱離,則妄動除滅,而證寂靜心體,得大自在。

    故曰“即為自利”。

    修習觀行,熏令違用繁興,則倒駕慈航,大悲度衆;熏令順用顯現,則大智圓明,功德滿足。

    故曰“即為利他”。

    又止觀二行,若通而論之,則約修證言,止觀無非自利;約教化言,止觀皆為利他。

    若别而論之,則止行顯體,于自利偏勝;觀行顯用,于利他偏多也。

     (辛)二,釋疑。

     問曰:修止觀者,為除生死。

    若令顯現繁興,此即轉增流浪。

    答曰:不然。

    但除其病,而不除法。

    病在執情,不在大用。

    是故熾然六道,權現無間,即是違用顯現。

    而複畢竟清淨,不為世染,智慧照明。

    故相好圓備,身心安住勝妙境界,具足一切諸佛功德,即是順用顯現也。

    此明止觀依止中,何故依止竟。

     問者以顯現繁興,濫同虛妄紛動,故來轉增生死流浪之疑。

    不知流轉生死,病在妄情紛動,執虛為實,豈在違順大用?故但除其情執之病,不妨大用繁興。

    若除病而并除一切世間出世間法,則沉空滞寂,何足為大乘!大師所以不然其說也。

    是故菩薩熾然六道,應以人天身得度者,即現人天身度之;應以三惡道身得度者,即現三惡道身度之。

    甚至大權示現于阿鼻地獄,即此便是違用顯現,豈與凡夫迷真逐妄,為業力所牽者同哉。

    所以雖現違用,而複畢竟清淨。

    以清淨故,所以在塵不染。

    以不染故,所以智慧照明。

    又複智慧照明,所以不為世染。

    不為世染,所以畢竟清淨。

    由是之故,雖其熾然六道,而複相好光明,圓明備足;雖權現無間,而其身心,仍複安住清淨勝妙境界;雖違用顯現,而即具足一切諸佛之性淨功德。

    具足功德者,所謂三德圓明是也。

    即此便是順用顯現。

    以此兩兩對勘,可知順用方能違用,違用即是順用。

    染即是淨,相即是空。

    故以淨現染,則染而非染;以空顯相,則相即無相。

    智者大師曰:“火能燒人。

    得法術者,出入無礙,不須除火。

    故八萬四千煩惱,凡夫為之疲勞,諸佛菩薩以為佛事。

    ”蕅益大師曰:“迷者被違順所用,達者能用違順。

    ”所雲得法術者,修止觀之謂也。

    不須除火者,除病不除法之謂也。

    為之疲勞,所以法身流轉五道。

    以為佛事,所以生死即是涅槃。

    被違順用者,由于虛妄紛動。

    能用違順者,因其智慧照明也。

    明得此理,何須緻疑。

     又文中“病在執情,不在大用”、“畢竟清淨”、“智慧照明”數句,極關緊要。

    何則?除執情而得清淨,所謂止也。

    以慧明而起大用,所謂觀也。

    又複因慧明故,乃得清淨,修觀即所以修止也。

    除情妄故,乃起大用,修止即所以修觀也。

    如此止觀并進,寂用圓成,則煩惱菩提,非一非異;生死涅槃,不入不住。

    乃問者但曰“修止觀者,為除生死”,是但知明體,而不知達用矣。

    須知如來藏具足空不空二義,空即本體,不空即是大用。

    體必具用,用即是體,是為理事不二。

    吾人自性清淨心,本來如是圓融,如是無礙,是故修習止觀,必依止此心而修,方能體用全彰,理事圓顯耳。

    末句,總結止觀依止中,第二明何故依止義已竟。

     (庚)三,明以何依止。

    分三。

    (辛)初,分科。

    二,解釋。

    三,總結。

    今初。

     次明以何依止。

    就中複有三門差别。

    一明以何依止體狀。

    二明破小乘人執。

    三明破大乘人執。

     “以”者用也。

    上來所明自性清淨心,是止觀之所依止,今則明用孰依止淨心而修耶。

    須知能依止淨心修止觀者,即第六意識是也。

    分為三門,釋其所以。

    初明意識依止之體狀者,體狀猶言行相,即明修止觀時,其行相不能離意識作用也。

    二、三皆除執病之文。

    先破小乘執,次破大乘執。

    蓋小乘人執意識為究竟,而不知淨
上一頁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