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卷十八

首頁
    有别也。

    此明依他性中止行除障得益。

     如幻化等三昧,觀行中是分分而證,故前雲分成;止行中是究竟完成,故今雲成就。

    又前中是知一切法緣起假有,所以如幻如化;此中是知一切法緣起即寂,何妨如幻如化。

    蓋觀行但得從空入假之用,故為分成。

    止行則證雙遮二邊之體,而曰“亦如幻化”,是雙遮而亦雙照矣,故為成就。

    此其别也。

    須知菩薩成此三昧,所以能不住生死,不住涅槃,悲智雙運,廣度衆生耳。

    末句結成。

     (庚)三,約真實性。

    分二。

    (辛)初,明觀行斷得。

    二,明止行斷得。

    初中二。

    (壬)初,正明。

    二,料簡。

    今初。

     次明真實性中止觀除障得益者。

    初明觀門。

    此觀門者,初與依他性中止門無異,而少有别義。

    此雲何也?謂彼止門,必緣一切法唯心所作,有即非有,體是一心,是故得滅虛相之執。

    然此能知諸法唯一心之體,即是此中觀門,更無異法。

    是以彼止若成,此觀即就,不相離也。

    然彼雖緣一心,但以滅相為宗;此中雖知虛相非有,但以立心為旨,故有别也。

    是故除障義同,得益稍别。

    别義是何?謂依此觀作方便故,堪能勝進入止門也。

     “一切法”,約染濁言,即是凡夫根身器界;約清淨言,即是諸佛三身四土。

    “唯心”者,謂自性清淨心也。

    “不相離”即更無異法之意。

    前之止行,雖雙照而仍雙泯,故曰“滅相為宗”。

    今之觀行,由雙泯即複雙照,故曰“立心為旨”。

    “勝進”者,增勝而進。

    依此觀門,堪入止門,故曰“勝進”。

    其餘在文可知。

     (壬)二,料簡。

     問曰:唯心所作,與唯是一心,為一為異?答曰:唯心所作者,謂依心起于諸法,非有而有,即是從體起相證也。

    唯是一心者,謂知彼所起之相,有即非有,體是一心,即是滅相入實證也。

    此明真實性中觀行斷得也。

     問意,因前依他性止行中雲“能知一切虛相,唯是一心為體”,今真實性觀行中雲“謂彼止門,必緣一切法唯心所作”,因問曰:何以一雲唯心所作,一雲唯是一心?此二句之義一乎,異乎?答謂唯心所作者,約依一心起于諸法言,是明其證得從體起相也。

    唯是一心者,約所起之相體是一心言,是明其證得滅相入實也。

    蓋前止行中,正明滅其虛相之執,即是滅相入實義,故言“唯是一心”。

    今觀行中,是明從彼之止,起今之觀,即是從體起相義,故言“唯心所作”也。

    總之,全理成事,全事即理。

    故或約起相義言,或約入實義言,凡以明心外無法而已。

    “實”,謂真實性體也。

    末句,結觀行斷得。

     (辛)二,明止行斷得。

     所言止行除障得益者,謂依前觀行作方便故,知彼一心之體,不可分别,從本已來,常自寂靜。

    作此解故,念動息滅,即名為止。

    以此止行,能滅無明住地,及妄想習氣,即名除障。

    大覺現前,具足佛力,即名得益。

    此明真實性中止行除障得益也。

     “不可分别”者,淨心體絕對待,何有異法可緣可念,但以妄想習氣,自生分别耳。

    何以故?從本已來,常自寂靜故。

    “常自”二字,正明其本來不可分别。

    不可以能所分,理智一如故。

    不可以一異分,離名絕相故。

    不可以迷悟分,在聖不增、在凡不減故。

    乃至不可以三谛分,一空一切空、無假無中而非空故,一假一切假、無空無中而非假故,一中一切中、無空無假而非中故。

    少有分别,即非寂靜,即有一不分别之念,亦非寂靜。

    “作此解故”句,與前依他性中,語雖同而義别。

    前則有緣有念,今知若更緣念,即成境界,即有能所,何名為如?如是息心達本,遣去橫執之真,會歸本寂之體,故曰“念動息滅”。

    “念”即最初之一念,名為因中癡。

    由此一念,忽起動相而成業識,所謂不覺自動是也。

    今會得體無分别,而念息矣。

    會得本自寂靜,而動滅矣。

    至此則體證真如,名為大寂靜止門。

    “無明住地”,是極微細生相無明,即最初之一念是也。

    能除住地,結上念息;及除妄想習氣,結上動滅。

    所謂“一念無明習氣,于此即滅,無明盡故,業識染法種子習氣,即亦随滅”是也。

    此真實性止行,究竟除障也,垢障盡除,性體全顯,故曰“大覺現前”。

    “大覺”者,寂照同時,三覺圓明也。

    十力、四無所畏、十八不共法等一切具足,故曰“具足佛力”。

    此真實性止行,究竟得益也。

    末句結成。

     (己)三,總辨。

    分四。

    (庚)初,辨除障之義。

    二,辨熏心之由。

    三,辨地位之相。

    四,結略總明。

    今初。

     問曰:除障之時,為敵對除?為智解熏除?答曰:不得敵對相除。

    所以者何?以惑心在時,未有其解。

    解若起時,惑先已滅。

    前後不相
上一頁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