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得與諸大士共為等侶,一念之中、遍至十方,供養諸佛者;欲得一念之中、遍到十方,現種種身,說法度生者;欲得破四魔,淨一切煩惱,滅一切障道罪,現身入菩薩正位、具諸佛自在功德者,皆不外下說之三法。
即時凡夫,欲作一切功德,不論自修利人,皆當依法行之。
谛聽谛聽。
其法雲何?略有三種。
先發願。
次入止。
三從止起觀。
發願不外四宏誓。
須知發願即須運想,蓋必觀想諸佛菩薩聖衆,慈悲威德,大放光明,遍照行者,及以衆生,如是緣念于心,誠敬請求,方為發願。
不然,所發之願,便無力也。
何故如是?行者自無道力,必須指定所求,禮請三寶加被,方得增勝之力、克能成辦故。
發願已,即當入止。
何故如是?因尚在觀行位中,若不入止,則性不空寂,自成障礙,何能于一切有礙之法,随念即通?故須入止。
則知諸法有即非有,更無所礙故。
入止已,即複起觀。
何故如是?因入止時,但有舍除,而無建立,何能感應道交?故更須從止起觀,則知一切法,皆從心作,随念即成故。
此中起觀,随念即成者,因經入止一重行法,則心性空寂。
以空寂故,一切清淨。
以清淨故便得勝力加被,與所發之願相應。
初行菩薩欲有所作,必須如是三法兼到,然後方能随其心願,所作即成也。
試觀《法華》忏儀,《大悲心咒》行法,凡未入道場以先,便須運想。
更特出理觀一門。
智者大師诰誡行人曰:“行一一法時,皆修此觀。
一一時中,不得于事理有阙。
”而今人但随文念誦禮拜而已。
是有事儀,而無理觀,此征驗所以不逮古人也。
若能事理并運,感應何可思議!不可不知。
“久行菩薩”,謂相似位以上。
“即不如是”者,謂不須如上,次第而行也。
發意即是發願,但發意即成者,因止觀功行已深,處處時時,皆在止觀中,不須特意作之,故但發願即得。
諸佛如來,局而言之,乃究竟覺果。
若通而論之,圓初住大士,亦稱因中佛。
“二住”以至“等覺”,望果則稱因,望因則稱果。
其作用則位位增勝,至于覺果,方為究竟滿足。
“複不如是”者,久行菩薩尚須緣念,今則不緣而自照,不慮而自知;久行菩薩尚須發意,今則随所見聞,有感即應,不必發意,而事自成。
“譬如”下舉喻,“如來”下法合。
“摩尼寶珠”,喻諸佛如來。
“無心欲益,随感雨寶”,喻随所施為,不作心意,而與所益者相應也。
“此蓋”下結成。
梵語阿僧祇劫,此言無數時。
經由不可算計之長時者三,故曰“三大阿僧祇劫”。
無明永盡曰純,大覺現前曰熟。
謂諸佛如來無功用道,由于久久熏習純熟之故,非于止觀之外,更有異法也。
蕅益大師曰:非因初行?安有久行。
非有久行,安得成佛?故知欲成佛者,須學初行方便。
其警策行人也至矣。
(己)二,偈頌。
分三。
(庚)初,頌理谛。
二,頌觀法。
三,頌勸修。
今初。
心性自清淨,諸法唯一心。
此心即衆生,此心菩薩佛。
生死亦是心,涅槃亦是心。
一心而作二,二還無二相。
一心如大海,其性恒一味。
而具種種義,是無窮法藏。
佛祖說法,有散花,有貫花。
散花即是長行。
貫花即是偈頌(或單曰偈,或單言頌,其義一也)。
貫者連貫之義。
喻偈頌限字成句,必加編組。
不似長行,長短随心。
故長行名散花、偈頌如貫花也。
雲何說散貫二種?為四悉檀故,随衆生欲樂故。
偈頌以四言、或五六七言為句。
四句唯一頌。
頌體略分二類。
一祇夜,此雲重頌。
依長行所說,重複頌之也。
二伽陀,此雲應頌。
孤起特立,或略與長行相應,而不一一頌之。
此二複有廣略之分。
詳于長行曰廣頌,略于長行曰略頌。
今此《止觀法要》,長行已詳,複說伽陀者,便人總持也。
共十一頌,又一句。
此科,略頌長行中依止及境界也。
初句總頌性體。
“心”者第六意識,所謂現前一念、不變随緣者是也。
“性”者空不空如來藏,所謂性淨明體、随緣不變者是也。
“自”謂本來。
此心雖終日随緣,而性淨之體不變,故曰本來清淨。
“諸法”句,頌全事即理。
諸法謂十法界因果,事也。
然諸法不離一心,心外無法,理也。
所謂“法界圓融體,作我一念心”,是為理具三千。
“此心即衆生”四句,頌全理成事。
蓋迷此心而成染濁三性,即是流轉生死之衆生。
悟此心而成清淨三性,即是證大涅槃之佛菩薩。
生死涅槃,唯心所作。
所謂“故我一念心,全體是法界”,是為事造三千。
“一心而作二”兩句,結上文。
“作二”者,作生死、作涅槃也。
二無二相者,生死及涅槃,二俱不可得。
不可得,則唯是一清淨心矣。
上句是常同常别義,下句是常别常同義。
末四句舉喻。
以大海喻一心。
以海性唯一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