釋神通差别之故。
今初。
如此于大小便處,假想熏心而改變之。
其餘一切淨穢境界,須如是假想熏心,以改其舊相。
故得現在除去憎愛,亦能遠與五通為方便也。
然初學行者,未得事從心轉,但可閉目假想為之,久久純熟,即諸法随念改轉。
是故諸大菩薩,乃至二乘小聖、五通仙人等,能得即事改變,無而現有。
此中可分為四。
“如此”至“舊相”,初以一例餘。
謂觀行熏心,功難思議,既可轉不淨而成淨相,其餘一切淨穢境界,皆可以觀想力,改其舊相也。
“故得”兩句,次正示方便。
謂修此觀行,近可為除憎愛作方便,遠可為得五通作方便。
蓋觀淨為穢,能除愛也;觀穢為淨,能除憎也。
五通皆由定力而得,而定力則由觀行而成,故曰能為方便。
但言五通,不及漏盡通者,因漏盡并非别有一通,但因漏盡,而五通神力益大耳。
憎愛悉除,即成漏盡矣。
又外道仙人,亦可由定力而得五通。
若夫漏盡,必須戒定慧三學齊修,方能将煩惱結使斷盡,為三乘聖人之極緻。
此中既兼言五通仙人,故隐而不彰。
“然初學”至“改轉”,三明功久方成。
蓋初學未有定力,故未能事從心轉。
然但須如是閉目觀想,久久熏心,修功純熟,即一切法,自能随其心念而改轉之矣。
是故下四結顯功能。
“二乘小聖”,謂未證四果者。
“五通仙人”,即指得五通外道。
自登地諸大菩薩,以及地前三賢、辟支佛、阿羅漢,莫不具此功能,故曰乃至等也。
“即事改變”,是将已有者變之。
“無而現有”,是于本無者現之。
神通變現,非同幻術,但诳人眼,乃是使一切法,變則竟變,現則竟現,非如龜毛兔角也。
須知成佛成菩薩,皆由觀行,豈但得神通而已哉!
(己)二,釋見不見之由。
問曰:諸聖人等種種變現之時,何故衆生有見不見?答曰:由共相識故得見,由不共相識故不見。
因菩薩聖衆,種種神通變現,衆生多不得見,故來此問。
須知見亦不難,但須以淨業熏心,與諸聖人等悲智之心相應,感應道交,成共相識,即得見也。
若迷于五陰六塵,執虛為實,起貪瞋癡,則無明覆障,成不共相識,雖欲見而不可得矣。
(己)三,釋神通差别之故。
問曰:菩薩神通與二乘神通,有何差别?答曰:二乘神通,但由假想而成,以心外見法,故有限有量。
菩薩神通,由知諸法悉是心作,唯有心相,心外無法,故無限無量也。
又菩薩初學通時,亦從假想而修,但即知諸法皆一心作。
二乘唯由假想習通,但言定力,不言心作。
道理論之,一等心作,但彼二乘不知,故有差别也。
二乘雖三學齊修,然定力偏多,望于菩薩,慧則為劣。
何以故?不了唯心故。
因此便與菩薩成其差别。
蓋二乘定力,實由心作,與菩薩正等;但以不知心作故,心外見法,遂成有限量之神通。
菩薩習通,亦由觀想,與二乘相同;但以悟知本心故,心外無法,故成無限量之神通。
須知心量豎窮橫遍,若不了唯心,便不能照性成修,何能全其性用乎?此大乘止觀所以先明一心以為依止也。
總之,心為一切法之根本,止觀為一切行門之總持。
今不說他經,獨說此部者,實願法衆明其根本,得其總持。
蓋具有三種因緣焉。
一大藏教,浩如瀛海,初學每苦不得津涯,亦有閱教參方,多年勤苦,若未明夫旨要,不免誤其修功。
而此部宏文,義赅三藏,明修明性,詳切精深。
明得此一法門,尚有何法不明乎?此其一也。
時當末法,念佛一門,為最應機,然往往有誤以為簡易平常者。
殊不知老實念佛,雖簡易、實圓妙,亦因圓妙、故簡易耳。
大乘止觀,可謂幽深微妙矣,然一句洪名,攝盡無餘。
已于文中吃緊處,一一點明。
則老實念佛之為至圓至頓,當可徹底了然。
此其二也。
至于念佛人聞此法門,便于心作心是之理,淨業熏心之要,止息妄念之法,皆得洞然明白,則其念佛,必更得力。
況書中所說,皆三谛圓融之第一義。
若能善解義趣,固為殊勝;即但粗知大要,亦必于第一義,心不驚動。
此《觀經》所說“上品上中生”者也。
然則此一法門,其助于往生淨業,豈淺鮮哉!此其三也。
以此因緣,故說此部。
昔蕅益大師為此書作《釋要》畢,曾舉一偈,普皆回向。
我等應當随學。
今就原偈,謹易一字。
因大師作《釋要》,故曰“釋少分”。
今我但說明其少分。
道場法衆,亦各各明得少分。
更願輾轉流通,法界有情,同明心要,同生安養,同成覺道。
我今如是回向,法衆亦複如是回向雲:
佛祖心要妙難知,我今随力明少分。
回此功德施群生,同生安養成覺道。
(校上來原本卷二十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