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的同鄉,或家鄉周圍的百姓。
【譯文】
原思給孔子家當總管,孔子給他俸米九百,原思推辭不要。
孔子說:“不要推辭。
(如果有多的,)給你的鄉親們吧。
”
【評析】
以“仁愛”之心待人,這是儒家的傳統。
孔子提倡周濟貧困者,是極富同情心的做法。
這與上一章的内容可以聯系起來思考。
子謂仲弓,曰:“犁牛①為之骍且角②。
雖欲勿用③,山川④棒舍諸⑤?”
【注釋】
①犁牛:即耕牛。
古代祭祀用的牛不能以耕農代替,系紅毛長角,單獨飼養的。
②骍且角:骍:音xīn,紅色。
祭祀用的牛,毛色為紅,角長得端正。
③用:用于祭祀。
④山川:山川之神。
此喻上層統治者。
⑤其舍諸:其,有“怎麼會”的意思。
舍,舍棄。
諸,“之于”二字的合音。
【譯文】
孔子在評論仲弓的時候說:“耕牛産下的牛犢長着紅色的毛,角也長得整齊端正,人們雖想不用它做祭品,但山川之神難道會舍棄它嗎?”
【評析】
孔子認為,人的出身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在于自己應有高尚的道德和突出的才幹。
隻要具備了這樣的條件,就會受到重用。
這從另一方面也說明,作為統治者來講,選拔重用人才,不能隻看出身而抛棄賢才,反映了舉賢才的思想和反對任人唯親的主張。
子曰:“回也其心三月①不違仁,其餘則日月②至焉而已矣。
”
【注釋】
①三月:指較長的時間。
②日月:指較短的時間。
【譯文】
孔子說:“顔回這個人,他的心可以在長時間内不離開仁德,其餘的學生則隻能在短時間内做到仁而已。
”
【評析】
顔回是孔子的得意門生,他對孔子以“仁”為核心的思想有深入的理解,而且将“仁”貫穿于自己的行動與言論當中。
所以,孔子贊揚他“三月不違仁”,而别的學生“則日月至焉而已。
”
季康子①問:“仲由可使從政也與?”子曰:“由也果②,于從政乎何有?”曰:“賜也可使從政也與?”曰:“财也達③,于從政乎何有?”曰:“求也可使從政也與?”曰:“求也藝④,于從政乎何有?”
【注釋】
①季康子:他在公元前492年繼其父為魯國正卿,此時孔子正在各地遊說。
8年以後,孔子返回魯國,冉求正在幫助季康子推行革新措施。
孔子于是對此三人做出了評價。
②果:果斷、決斷。
③達:通達、順暢。
④藝:有才能技藝。
【譯文】
季康子問孔子:“仲由這個人,可以讓他管理國家政事嗎?”孔子說:“仲由做事果斷,對于管理國家政事有什麼困難呢?”季康子又問:“端木賜這個人,可以讓他管理國家政事嗎?”孔子說:“端木賜通達事理,對于管理政事有什麼困難呢?“又問:“冉求這個人,可以讓他管理國家政事嗎?”孔子說:“冉求有才能,對于管理國家政事有什麼困難呢?”
【評析】
端木賜、仲由和冉求都是孔子的學生,他們在從事國務活動和行政事務方面,都各有其特長。
孔子所培養的人才,就是要能夠輔佐君主或大臣從事政治活動。
在本章裡,孔子對他的三個學生都給予較高評價,認為他們已經具備了擔任重要職務的能力。
季氏使闵子骞①為費②宰,闵子骞曰:“善為我辭焉!如有複我③者,則吾必在汶上④矣。
”
【注釋】
①闵子骞:姓闵名損,字子骞,魯國人,孔子的學生,比孔子小15歲。
②費:音mì,季氏的封邑,在今山東費縣西北一帶。
③複我:再來召我。
④汶上:汶,音wèn,水名,即今山東大汶河,當時流經齊、魯兩國之間。
在汶上,是說要離開魯國到齊國去。
【譯文】
季氏派人請闵子骞去做費邑的長官,闵子骞(對來請他的人)說:“請你好好替我推辭吧!如果再來召我,那我一定跑到汶水那邊去了。
”
【評析】
宋代人儒朱熹對闵子骞的這一做法極表贊賞,他說:處亂世,遇惡人當政,“剛則必取禍,柔則必取辱,”即硬碰或者屈從都要受害,又剛又柔,剛柔相濟,才能應付自如,保存實力。
這種态度才能處亂世而不驚,遇惡人而不辱,是極富智慧的處世哲學。
伯牛①有疾,子問之,自牖②執其手,曰:“亡之③,命矣夫④,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斯人也而有斯疾也!”
【注釋】
①伯牛:姓冉名耕,字伯牛,魯國人,孔子的學生。
孔子認為他的“德行”較好。
②牖:音yǒu,窗戶。
③亡夫:一作喪夫解,一作死亡解。
④夫:音fú,語氣詞,相當于“吧”。
【譯文】
伯牛病了,孔子前去探望他,從窗戶外面握着他的手說:“喪失了這個人,這是命裡注定的吧!這樣的人竟會得這樣的病啊,這樣的人竟會得這樣的病啊!”
子曰:“賢哉回也,一箪①食,一瓢飲,在陋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