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正自己的錯誤才是可貴的。
恭順贊許的話,誰能聽了不高興呢?但隻有認真推究它(的真僞是非),才是可貴的。
隻是高興而不去分析,隻是表示聽從而不改正錯誤,(對這樣的人)我拿他實在是沒有辦法了。
”
【評析】
這裡講的第一層意見是言行一緻的問題。
聽從那些符合禮法的話隻是問題的一方面,而真正依照禮法的規定去改正自己的錯誤,才是問題的實質。
第二層的意思是忠言逆耳,而順耳之言的是非真僞,則應加以仔細辨别。
對于孔子所講的這兩點,我們今天還應借鑒它,按照這樣的原則去辦事。
子曰:“主忠信,毋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
”①
【注釋】
①此章重出,見《學而》篇第一之第8章。
子曰:“三軍①可奪帥也,匹夫②不可奪志也。
”
【注釋】
①三軍:12500人為一軍,三軍包括大國所有的軍隊。
此處言其多。
②匹夫:平民百姓,主要指男子。
【譯文】
孔子說:“一國軍隊,可以奪去它的主帥;但一個男子漢,他的志向是不能強迫改變的。
”
【評析】
“理想”這個詞,在孔子時代稱為“志”,就是人的志向、志氣。
“匹夫不可奪志”,反映出孔子對于“志”的高度重視,甚至将它與三軍之帥相比。
對于一個人來講,他有自己的獨立人格,任何人都無權侵犯。
作為個人,他應維護自己的尊嚴,不受威脅利誘,始終保持自己的“志向”。
這就是中國人“人格”觀念的形成及确定。
子曰:“衣①敝缊袍②,與衣狐貉③者立而不恥者,其由也與?‘不忮不求④,何用不臧?’”子路終身誦之。
子曰:“是道也,何足以臧?”
【注釋】
①衣:穿,當動詞用。
②敝缊袍:敝,壞。
缊,音yùn,舊的絲棉絮。
這裡指破舊的絲棉袍。
③狐貉:用狐和貉的皮做的裘皮衣服。
④不忮不求,何用不臧:這兩句見《詩經?邶風?雄雉》篇。
忮,音zhì,害的意思。
臧,善,好。
【譯文】
孔子說:“穿着破舊的絲棉袍子,與穿着狐貉皮袍的人站在一起而不認為是可恥的,大概隻有仲由吧。
(《詩經》上說:)‘不嫉妒,不貪求,為什麼說不好呢?’”子路聽後,反複背誦這句詩。
孔子又說:“隻做到這樣,怎麼能說夠好了呢?”
【評析】
這一章記述了孔子對他的弟子子路先誇獎又批評的兩段話。
他希望子路不要滿足于目前已經達到的水平,因為僅是不貪求、不嫉妒是不夠的,還要有更高的更遠的志向,成就一番大事業。
子曰:“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彫後也。
”
【譯文】
孔子說:“到了寒冷的季節,才知道松柏是最後凋謝的。
”
【評析】
孔子認為,人是要有骨氣的。
作為有遠大志向的君子,他就像松柏那樣,不會随波逐流,而且能夠經受各種各樣的嚴峻考驗。
孔子的話,語言簡潔,寓意深刻,值得我們深入思考。
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
”
【譯文】
孔子說:“聰明人不會迷惑,有仁德的人不會憂愁,勇敢的人不會畏懼。
”
【評析】
在儒家傳統道德中,智、仁、勇是重要的三個範疇。
《禮記?中庸》說:“知、仁、勇,三者天下之達德也。
”孔子希望自己的學生能具備這三德,成為真正的君子。
子曰:“可與共學,未可與适道①;可與适道,未可與立②;可與立,未可與權③。
”
【注釋】
①适道:适,往。
這裡是志于道,追求道的意思。
②立:堅持道而不變。
③權:秤錘。
這裡引申為權衡輕重。
【譯文】
孔子說:“可以一起學習的人,未必都能學到道;能夠學到道的人,未必能夠堅守道;能夠堅守道的人,未必能夠随機應變。
”
“唐棣①之華,偏其反而②。
豈不爾思,室是遠而③。
”子曰:“未之思也,夫何遠之有?”
【注釋】
①唐棣:一種植物,屬薔薇科,落葉灌木。
②偏其反而:形容花搖動的樣子。
③室是遠而:隻是住的地方太遠了。
【譯文】
古代有一首詩這樣寫道:“唐棣的花朵啊,翩翩地搖擺。
我豈能不想念你嗎?隻是由于家住的地方太遠了。
”孔子說:“他還是沒有真的想念,如果真的想念,有什麼遙遠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