②,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③。
賢哉回也。
”
【注釋】
①箪:音dān,古代盛飯用的竹器。
②巷:此處指顔回的住處。
③樂:樂于學。
【譯文】
孔子說:“顔回的品質是多麼高尚啊!一箪飯,一瓢水,住在簡陋的小屋裡,别人都忍受不了這種窮困清苦,顔回卻沒有改變他好學的樂趣。
顔回的品質是多麼高尚啊!”
【評析】
本章中,孔子又一次稱贊顔回,對他作了高度評價。
這裡講顔回“不改其樂”,這也就是貧賤不能移的精神,這裡包含了一個具有普遍意義的道理,即人總是要有一點精神的,為了自己的理想,就要不斷追求,即使生活清苦困頓也自得其樂。
冉求曰:“非不說①子之道,力不足也。
”子曰:“力不足者,中道而廢。
今女畫②。
”
【注釋】
①說:音yuè,同悅。
②畫:劃定界限,停止前進。
【譯文】
冉求說:“我不是不喜歡老師您所講的道,而是我的能力不夠呀。
”孔子說:“能力不夠是到半路才停下來,現在你是自己給自己劃了界限不想前進。
”
【評析】
從本章裡孔子與冉求師生二人的對話來看,冉求對于學習孔子所講授的理論産生了畏難情緒,認為自己的能力不夠,在學習過程中感到非常吃力。
但孔子認為,冉求并非能力的問題,而是他思想上的畏難情緒做怪,所以對他提出批評。
子謂子夏曰:“女為君子儒,無為小人儒。
”
【譯文】
孔子對子夏說:“你要做君子儒,不要做小人儒。
”
【評析】
在本章中,孔子提出了“君子儒”和“小人儒”的區别,要求子夏做君子儒,不要做小人儒。
“君大儒”是指地位高貴、通曉禮法,具有理想人格的人;“小人儒”則指地位低賤,不通禮儀,品格平庸的人。
子遊為武城①宰。
子曰:“女得人焉爾②乎?”曰:“有澹台滅明③者,行不由徑④,非公事,未嘗至于偃⑤之室也。
”
【注釋】
①武城:魯國的小城邑,在今山東費縣境内。
②焉爾乎:此三個字都是語助詞。
③澹台滅明:姓澹台名滅明,字子羽,武城人,孔子弟子。
④徑:小路,引申為邪路。
⑤偃:言偃,即子遊,這是他自稱其名。
【譯文】
子遊做了武城的長官。
孔子說:“你在那裡是到了人才沒有?”。
子遊回答說:“有一個叫澹台滅明的人,從來不走邪路,沒有公事從不到我屋子裡來。
”
【評析】
孔子極為重視發現人才、使用人才。
他問子遊的這段話,反映出他對舉賢才的重視。
當時社會處于大動蕩、大變革時期,各諸侯國都重視接納人才,尤其是能夠幫助他們治國安邦的有用之才,這是出于政治和國務活動的需要。
子曰:“孟之反①不伐②,奔③而殿④,将入門,策其馬,曰:非敢後也,馬不進也。
”
【注釋】
①孟之反:名側,魯國大夫。
②伐:誇耀。
③奔:敗走。
④殿:殿後,在全軍最後作掩護。
【譯文】
孔子說:“孟之反不喜歡誇耀自己。
敗退的時候,他留在最後掩護全軍。
快進城門的時候,他鞭打着自己的馬說,‘不是我敢于殿後,是馬跑得不快。
’”
【評析】
公元前484年,魯國與齊國打仗。
魯國右翼軍敗退的時候,孟之反在最後掩護敗退的魯軍。
對此,孔子給予了高度評價,宣揚他提出的“功不獨居,過不推诿”的學說,認為這是人的美德之一。
子曰:“不有祝鮀①之佞,而②有宋朝③之美,難乎免于今之世矣。
”
【注釋】
①祝鮀:鮀,音tuó。
字子魚,衛國大夫,有口才,以能言善辯受到衛靈公重用。
②而:這裡是“與”的意思。
③宋朝:宋國的公子朝,《左傳》中曾記載他因美麗而惹起亂的事情。
【譯文】
孔子說:“如果沒有祝鮀那樣的口才,也沒有宋朝的美貌,那在今天的社會上處世立足就比較艱難了。
”
子曰:“誰能出不由戶,何莫由斯道也?”
【譯文】
孔子說:“誰能不經過屋門而走出去呢?為什麼沒有人走(我所指出的)這條道路呢?”
【評析】
孔子這裡所說的,其實僅是一個比喻。
他所宣揚的“德治”、“禮制”,在當時有許多人不予重視,他内心感到很不理解。
所以,他發出了這樣的疑問。
子曰:“質①勝文②則野③,文勝質則史④。
文質彬彬⑤,然後君子。
”
【注釋】
①質:樸實、自然,無修飾的。
②文:文采,經過修飾的。
③野:此處指粗魯、鄙野,缺乏文彩。
④史:言詞華麗,這裡有虛僞、浮誇的意思。
⑤彬彬:指文與質的配合很恰當。
【譯文】
孔子說:“質樸多于文采,就像個鄉下人,流于粗俗:文采多于質樸,就流于虛僞、浮誇。
隻有質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