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为政第二

首頁
    季康子問道:“要使老百姓對當政的人尊敬、盡忠而努力幹活,該怎樣去做呢?”孔子說:“你用莊重的态度對待老百姓,他們就會尊敬你;你對父母孝順、對子弟慈祥,百姓就會盡忠于你;你選用善良的人,又教育能力差的人,百姓就會互相勉勵,加倍努力了。

    ” 【評析】 本章内容還是在談如何從政的問題。

    孔子主張“禮治”、“德治”,這不單單是針對老百姓的,對于當政者仍是如此。

    當政者本人應當莊重嚴謹、孝順慈祥,老百姓就會對當政的人尊敬、盡忠又努力幹活。

     或①謂孔子曰:“子奚②不為政?”子曰:“《書》③雲:‘孝乎惟孝,友于兄弟。

    ’施于有政④,是亦為政,奚其為為政?” 【注釋】 ①或:有人。

    不定代詞。

     ②奚:疑問詞,相當于“為什麼”。

     ③《書》:指《尚書》。

     ④施于有政:施:一作施行講;一作延及講。

     【譯文】 有人對孔子說:“你什麼不從事政治呢?”孔子回答說:“《尚書》上說,‘孝就是孝敬父母,友愛兄弟。

    ’把這孝悌的道理施于政事,也就是從事政治,又要怎樣才能算是為政呢?” 【評析】 這一章反映了孔子兩方面的思想主張。

    其一,國家政治以孝為本,孝父友兄的人才有資格擔當國家的官職。

    說明了孔子的“德治”思想主張。

    其二孔子從事教育,不僅是教授學生的問題,而且是通過對學生的教育,間接參與國家政治,這是他教育思想的實質,也是他為政的一種形式。

     子曰:“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

    大車無輗①,小車無軏②,其何以行之哉?” 【注釋】 ①輗:音ní,古代大車車轅前面橫木上的木銷子。

    大車指的是牛車。

     ②軏:音yuè,古代小車車轅前面橫木上的木銷子。

    沒有輗和軏,車就不能走。

     【譯文】 孔子說:“一個人不講信用,是根本不可以的。

    就好像大車沒有輗、小車沒有軏一樣,它靠什麼行走呢?” 【評析】 信,是儒家傳統倫理準則之一。

    孔子認為,信是人立身處世的基點。

    在《論語》書中,信的含義有兩種:一是信任,即取得别人的信任,二是對人講信用。

    在後面的《子張》、《陽貨》、《子路》等篇中,都提到信的道德。

     子張問:“十世①可知也?”子曰:殷因②于夏禮,所損益③可知也;周因于殷禮,所損益可知也。

    其或繼周者,雖百世,可知也。

    ” 【注釋】 ①世:古時稱30年為一世。

    也有的把“世”解釋為朝代。

     ②因:因襲:沿用、繼承。

     ③損益:減少和增加,即優化、變動之義。

     【譯文】 子張問孔子:“今後十世(的禮儀制度)可以預先知道嗎?”孔子回答說:“商朝繼承了夏朝的禮儀制度,所減少和所增加的内容是可以知道的;周朝又繼承商朝的禮儀制度,所廢除的和所增加的内容也是可以知道的。

    将來有繼承周朝的,就是一百世以後的情況,也是可以預先知道的。

    ” 【評析】 本章中孔子提出一個重要概念:損益。

    它的含義是增減、興革。

    即對前代典章制度、禮儀規範等有繼承、沒襲,也有改革、變通。

    這表明,孔子本人并不是頑固保守派,并不一定要回到周公時代,他也不反對所有的改革。

    當然,他的損益程度是受限制的,是以不改變周禮的基本性質為前提的。

     子曰:“非其鬼①而祭之;谄②也。

    見義③不為,無勇也。

    ” 【注釋】 ①鬼:有兩種解釋:一是指鬼神,二是指死去的祖先。

    這裡泛指鬼神。

     ②谄:音chǎn,谄媚、阿谀。

     ③義:人應該做的事就是義。

     【譯文】 孔子說:“不是你應該祭的鬼神,你卻去祭它,這就是谄媚。

    見到應該挺身而出的事情,卻袖手旁觀,就是怯懦。

    ” 【評析】 在本章中,孔子又提出“義”和“勇”的概念,這都是儒家有關塑造高尚人格的規範。

    《論語集解》注:義,所宜為。

    符合于仁、禮要求的,就是義。

    “勇”,就是果敢,勇敢。

    孔子把“勇”作為實行“仁”的條件之一,“勇”,必須符合“仁、義、禮、智”,才算是勇,否則就是“亂”。

    
上一頁 章節目錄 下一章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