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公冶长第五

首頁
    這是以臣弑君,是不忠不孝的行為,曾加以攔阻。

    周滅商統一天下後,他們以吃周朝的糧食為恥,逃進深山中以野草充饑,餓死在首陽山中。

     ②不記住或不計較跟别人之間過去的嫌怨。

     ③希:同稀。

     【譯文】 孔子說:“伯夷、叔齊兩個人不記人家過去的仇恨,(因此,别人對他們的)怨恨因此也就少了。

    ” 【評析】 這一章裡,孔子主要稱贊的是伯夷叔齊的“不念舊惡”。

    伯夷、叔齊認為周武王伐纣是“以暴易暴”,既反對周武王,又反對殷纣王,但為了維護君臣之禮,他還是阻攔武王伐纣,最後因不食周粟,而餓死在首陽山上。

    孔子則從伯夷、叔齊不記别人舊怨的角度,對他們加以稱贊,因此别人也就不記他們的舊怨了。

    孔子用這樣一個故事講述了為人處世應有的态度。

     子曰:“孰謂微生高①直?或乞醯②焉,乞諸其鄰而與之。

    ” 【注釋】 ①微生高:姓微生名高,魯國人。

    當時人認為他為直率。

     ②醯:音xī,即醋。

     【譯文】 孔子說:“誰說微生高這個人直率?有人向他讨點醋,他(不直說沒有,卻暗地)到他鄰居家裡讨了點給人家。

    ” 【評析】 微生高從鄰居家讨醋給來讨醋的人,并不直說自己沒有,對此,孔子認為他并不直率。

    但在另外的篇章裡孔子卻提出“父為子隐,子為父隐”,而且加以提倡,這在他看來,就不是什麼“不直”了。

    對于這種“不直”,孔子隻能用父慈子孝來加以解釋了。

     子曰:“巧言令色足恭①,左丘明②恥之,丘亦恥之。

    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恥之,丘亦恥之。

    ” 【注釋】 ①足恭:一說是兩隻腳做出恭敬逢迎的姿态來讨好别人;另一說是過分恭敬。

    這裡采用後說。

     ②左丘明:姓左丘名明,魯國人,相傳是《左傳》一書的作者。

     【譯文】 孔子說:“花言巧語,裝出好看的臉色,擺出逢迎的姿式,低三下四地過分恭敬,左丘明認為這種人可恥,我也認為可恥。

    把怨恨裝在心裡,表面上卻裝出友好的樣子,左丘明認為這種人可恥,我也認為可恥。

    ” 【評析】 孔子反感“巧言令色”的作法,這在《學而》篇中已經提及。

    他提倡人們正直、坦率、誠實,不要口是心非、表裡不一。

    這符合孔子培養健康人格的基本要求。

    這種思想在我們今天仍有一定的意義,對那些人前一套、人後一套的人,有很強的針對性。

     顔淵、季路侍①。

    子曰:“盍②各言爾志。

    ”子路曰:“原車馬,衣輕裘,與朋友共,敝之而無憾。

    ”顔淵曰:“願無伐③善,無施勞④。

    ”子路曰:“願聞子之志。

    ”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⑤。

    ” 【注釋】 ①侍:服侍,站在旁邊陪着尊貴者叫侍。

     ②盍:何不。

     ③伐:誇耀。

     ④施勞:施,表白。

    勞,功勞。

     ⑤少者懷之:讓少者得到關懷。

     【譯文】 顔淵、子路兩人侍立在孔子身邊。

    孔子說:“你們何不各自說說自己的志向?”子路說:“願意拿出自己的車馬、衣服、皮袍,同我的朋友共同使用,用壞了也不抱怨。

    ”顔淵說:“我願意不誇耀自己的長處,不表白自己的功勞。

    ”子路向孔子說:“願意聽聽您的志向。

    ”孔子說:“(我的志向是)讓年老的安心,讓朋友們信任我,讓年輕的子弟們得到關懷。

    ” 【評析】 在這一章裡,孔子及其弟子們自述志向,主要談的還是個人道德修養及人為處世的态度。

    孔子重視培養“仁”的道德情操,從各方面嚴格要求自己和學生。

    從本段裡,可以看出,隻有孔子的志向最接近于“仁德”。

     子曰:“已矣乎!吾未見能見其過而内自訟者也。

    ” 【譯文】 孔子說:“完了,我還沒有看見過能夠看到自己的錯誤而又能從内心責備自己的人。

    ” 【評析】 古往今來,人們往往能夠一眼看到别人的錯誤與缺點,卻看不到自己的錯誤。

    即使有人明知自己有錯,也因顧及面子或其他原因而拒絕承認錯誤,更談不上從内心去責備自己了。

    甚至有的人,自己犯了錯誤,不去認真檢查自己,反而把責任推到别人頭上,這是一種十足的僞君子。

    孔子說他沒有見過有自知之明、有錯即改的人。

    其實,在現實社會生活當中,我們見到的僞君子這種人還少嗎? 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學也。

    ” 【譯文】 孔子說:“即使隻有十戶人家的小村子,也一定有像我這樣講忠信的人,隻是不如我那樣好學罷了。

    ” 【評析】 孔子是一個十分坦率直爽的人,他認為自己的忠信并不是最突出的,因為在隻有10戶人家的小村子裡,就有像他那樣講求忠信的人。

    但他坦言自己非常好學,表明他承認自己的德性和才能都是學來的,并不是“生而知之。

    ”這就從一個角度了解了孔子的基本精神。

    
上一頁 章節目錄 下一章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