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稱為“智者”,但他對禮則并不在意。
他不顧周禮的規定,竟然修建了藏龜的大屋子,裝飾成天子宗廟的式樣,這在孔子看來就是“越禮”之舉了。
所以,孔子指責他“不仁”、“不智”。
子張問曰:“令尹子文①三仕為令尹,無喜色;三已②之,無愠色。
舊令尹之政,必以告新令尹。
何如?”子曰:“忠矣。
”曰:“仁矣乎?”曰:“未知。
焉得仁?”“崔子③弑④齊君⑤,陳子文⑥有馬十乘,棄而違之,至于他邦,則曰:‘猶吾大夫崔子也。
’違之。
之一邦,則又曰:‘猶吾大夫崔子也。
’違之,何如?子曰:“清矣。
”曰:“仁矣乎?”曰:“未知,焉得仁?”
【注釋】
①令尹子文:令尹,楚國的官名,相當于宰相。
子文是楚國的著名宰相。
②三已:三,指多次。
已,罷免。
③崔文:齊國大夫崔杼(音zhù)曾殺死齊莊公,在當時引起極大反應。
④弑:地位在下的人殺了地位在上的人。
⑤齊君:即指被崔杼所殺的齊莊公。
⑥陳文子:陳國的大夫,名須無。
【譯文】
子張問孔子說:“令尹子文幾次做楚國宰相,沒有顯出高興的樣子,幾次被免職,也沒有顯出怨恨的樣了。
(他每一次被免職)一定把自己的一切政事全部告訴給來接任的新宰相。
你看這個人怎麼樣?”孔子說:“可算得是忠了。
”子張問:“算得上仁了嗎?”孔子說:“不知道。
這怎麼能算得仁呢?”(子張又問:)“崔杼殺了他的君主齊莊公,陳文子家有四十匹馬,都舍棄不要了,離開了齊國,到了另一個國家,他說,這裡的執政者也和我們齊國的大夫崔子差不多,就離開了。
到了另一個國家,又說,這裡的執政者也和我們的大夫崔子差不多,又離開了。
這個人你看怎麼樣?”孔子說:“可算得上清高了。
”子張說:“可說是仁了嗎?”孔子說:“不知道。
這怎麼能算得仁呢?”
【評析】
孔子認為,令尹子文和陳文子,一個忠于君主,算是盡忠了;一個不與逆臣共事,算是清高了,但他們兩人都還算不上仁。
因為在孔子看來,“忠”隻是仁的一個方面,“清”則是為維護禮而獻身的殉道精神。
所以,僅有忠和清高還是遠遠不夠的。
季文子①三思而後行。
子聞之,曰:“再,斯②可矣。
”
【注釋】
①季文子:即季孫行父,魯成公、魯襄公時任正卿,“文”是他的谥号。
②斯:就。
【譯文】
季文子每做一件事都要考慮多次。
孔子聽到了,說:“考慮兩次也就行了。
”
【評析】
凡事三思,一般總是利多弊少,為什麼孔子聽說以後,并不同意季文子的這種做法呢?有人說:“文子生平蓋禍福利害之計太明,故其美惡兩不相掩,皆三思之病也。
其思之至三者,特以世故太深,過為謹慎;然其流弊将至利害徇一己之私矣。
”(官懋庸:《論語稽》)當時季文子做事過于謹慎,顧慮太多,所以就會發生各種弊病。
從某個角度看,孔子的話也不無道理。
子曰:“甯武子①,邦有道則知,邦無道則愚②,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
”
【注釋】
①甯武子:姓甯名俞,衛國大夫,“武”是他的谥号。
②愚:這裡是裝傻的意思。
【譯文】
孔子說:“甯武子這個人,當國家有道時,他就顯得聰明,當國家無道時,他就裝傻。
他的那種聰明别人可以做得到,他的那種裝傻别人就做不到了。
【評析】
甯武子是一個處世為官有方的大夫。
當形勢好轉,對他有利時,他就充分發揮自己的聰明智慧,為衛國的政治竭力盡忠。
當形勢惡化,對他不利時,他就退居幕後或處處裝傻,以便等待時機。
孔子對甯武子的這種做法,基本取贊許的态度。
子在陳①曰:“歸與!歸與!吾黨之小子②狂簡③,斐然④成章,不知所以裁⑤之。
”
【注釋】
①陳:古國名,大約在今河南東部和安徽北部一帶。
②吾黨之小子:古代以500家一為黨。
吾黨意即我的故鄉。
小子,指孔子在魯國的學生。
③狂簡:志向遠大但行為粗率簡單。
④斐然:斐,音fěi,有文彩的樣子。
⑤裁:裁剪,節制。
【譯文】
孔子在陳國說:“回去吧!回去吧!家鄉的學生有遠大志向,但行為粗率簡單;有文彩但還不知道怎樣來節制自己。
”
【評析】
孔子說這段話時,正當魯國季康子執政,欲召冉求回去,協助辦理政務。
所以,孔子說回去吧,去為官從政,實現他們的抱負。
但同時又指出他在魯國的學生尚存在的問題:行為粗率簡單,還不知道怎樣節制自己,這些還有待于他的教養。
子曰:“伯夷叔齊①不念舊惡②,怨是用希③。
”
【注釋】
①伯夷、叔齊:殷朝末年孤竹君的兩個兒子。
父親死後,二人互相讓位,都逃到周文王那裡。
周武王起兵伐纣,他們認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