②草創之,世叔③讨論之,行人④子羽⑤修飾之,東裡⑥子産潤色之。
”
【注釋】
①命:指國家的政令。
②裨谌:音bìchén,人名,鄭國的大夫。
③世叔:即子太叔,名遊吉,鄭國的大夫。
子産死後,繼子産為鄭國宰相。
④行人:官名,掌管朝觐聘問,即外交事務。
⑤子羽:鄭國大夫公孫揮的字。
⑥東裡:地名,鄭國大夫子産居住的地方。
【譯文】
孔子說:“鄭國發表的公文,都是由裨谌起草的,世叔提出意見,外交官子羽加以修飾,由子産作最後修改潤色。
”
或問子産。
子曰:“惠人也。
”問子西①。
曰:“彼哉!彼哉!”問管仲。
曰:“人也②。
奪伯氏③骈邑④三百,飯疏食,沒齒⑤無怨言。
”
【注釋】
①子西:這裡的子西指楚國的令尹,名申。
②人也:即此人也。
③伯氏:齊國的大夫。
④骈邑:地名,伯氏的采邑。
⑤沒齒:死。
【譯文】
有人問子産是個怎樣的人。
孔子說:“是個有恩惠于人的人。
”又問子西。
孔子說:“他呀!他呀!”又問管仲。
孔子說:“他是個有才幹的人,他把伯氏骈邑的三百家奪走,使伯氏終生吃粗茶淡飯,直到老死也沒有怨言。
”
子曰:“貧而無怨難,富而無驕易。
”
【譯文】
孔子說:“貧窮而能夠沒有怨恨是很難做到的,富裕而不驕傲是容易做到的。
”
子曰:“孟公綽①為趙魏老②則優③,不可以為滕薛④大夫。
”
【注釋】
①孟公綽:魯國大夫,屬于孟孫氏家族。
②老:這裡指古代大夫的家臣。
③優:有餘。
>④滕薛:滕,諸侯國家,在今山東滕縣。
薛,諸侯國家,在今山東滕縣東南一帶。
【譯文】
孔子說:“孟公綽做晉國越氏、魏氏的家臣,是才力有餘的,但不能做滕、薛這樣小國的大夫。
”
子路問成人①。
子曰:“若臧武仲②之知,公綽之不欲,卞莊子③之勇,冉求之藝,文之以禮樂,亦可以為成人矣。
”曰:“今之成人者何必然?見利思義,見危授命,久要④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為成人矣。
”
【注釋】
①成人:人格完備的完人。
②臧武仲:魯國大夫臧孫纥。
③卞莊子:魯國卞邑大夫。
④久要:長久處于窮困中。
【譯文】
子路問怎樣做才是一個完美的人。
孔子說:“如果具有臧武仲的智慧,孟公綽的克制,卞莊子的勇敢,冉求那樣多才多藝,再用禮樂加以修飾,也就可以算是一個完人了。
”孔子又說:“現在的完人何必一定要這樣呢?見到财利想到義的要求,遇到危險能獻出生命,長久處于窮困還不忘平日的諾言,這樣也可以成為一位完美的人。
”
【評析】
本章談人格完善的問題。
孔子認為,具備完善人格的人,應當富有智慧、克制、勇敢、多才多藝和禮樂修飾。
談到這裡,孔子還認為,有完善人格的人,應當做到在見利見危和久居貧困的時候,能夠思義、授命、不忘平生之言,這樣做就符合于義。
尤其是本章提出“見利思義”的主張,即遇到有利可圖的事情,要考慮是否符合義,不義則不為。
這句話對後世産生了極大影響。
子問公叔文子①于公明賈②曰:“信乎,夫子③不言,不笑,不取乎?”公明賈對曰:“以④告者過也。
夫子時然後言,人不厭其言;樂然後笑,人不厭其笑;義然後取,人不厭其取。
”子曰:“其然?豈其然乎?”
【注釋】
①公叔之子:衛國大夫公孫拔,衛獻公之子。
谥号“文”。
②公明賈:姓公明字賈。
衛國人。
③夫子:文中指公叔文子。
④以:此處是“這個”的意思。
【譯文】
孔子向公明賈問到公叔文子,說:“先生他不說、不笑、不取錢财,是真的嗎?”公明賈回答道:“這是告訴你話的那個人的過錯。
先生他到該說時才說,因此别人不厭惡他說話;快樂時才笑,因此别人不厭惡他笑;合于禮要求的财利他才取,因此别人不厭惡他取。
”孔子說:“原來這樣,難道真是這樣嗎?”
【評析】
孔子在這裡通過評價公叔文子,進一步闡釋“義然後取”的思想,隻要合乎于義、禮,公叔文子并非不說、不笑、不取錢财。
這就是有高尚人格者之所為。
子曰:“臧武仲以防求為後于魯,雖曰不要君,吾不信也。
”
【譯文】
孔子說:“臧武仲憑借防邑請求魯君在魯國替臧氏立後代,雖然有人說他不是要挾君主,我不相信。
”
【評析】
臧武仲因得罪孟孫氏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