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魯國,後來回到防邑,向魯君要求,以立臧氏之後為卿大夫作為條件,自己離開防邑。
孔子認為他以自己的封地為據點,想要挾君主,犯上作亂,犯下了不忠的大罪。
所以他說了上面這段話。
此事在《春秋》書中有記載。
子曰:“晉文公①谲②而不正,齊桓公③正而不谲。
”
【注釋】
①晉文公:姓姬名重耳,春秋時期有作為的政治家,著名的霸主之一。
公元前636 ̄前628年在位。
②谲:音jué,欺詐,玩弄手段。
③齊桓公:姓姜名小白,春秋時期有作為的政治家,著名的霸主之一。
公元前685 ̄前643年在位。
【譯文】
孔子說:“晉文公詭詐而不正派,齊桓公正派而不詭詐。
”
【評析】
為什麼孔子對春秋時代兩位著名政治家的評價截然相反呢?他主張“禮樂征伐自天子出,”對時人的違禮行為一概加以指責。
晉文公稱霸後召見周天子,這對孔子來說是不可接受的,所以他說晉文公詭詐。
齊桓公打着“尊王”的旗号稱霸,孔子認為他的做法符合于禮的規定。
所以,他對晉文公、齊桓公作出上述評價。
子路曰:“桓公殺公子糾①,召忽②死之,管仲不死。
”曰:“未仁乎?”子曰:“桓公九合諸侯③,不以兵車④,管仲之力也。
如其仁⑤,如其仁。
”
【注釋】
①公子糾:齊桓公的哥哥。
齊桓公與他争位,殺掉了他。
②召忽:管仲和召忽都是公子糾的家臣。
公子糾被殺後,召忽自殺,管仲歸服于齊桓公,并當上了齊國的宰相。
③九合諸侯:指齊桓公多次召集諸侯盟會。
④不以兵車:即不用武力。
⑤如其仁:這就是他的仁德。
【譯文】
子路說:“齊桓公殺了公子糾,召忽自殺以殉,但管仲卻沒有自殺。
管仲不能算是仁人吧?”孔子說:“桓公多次召集各諸侯國的盟會,不用武力,都是管仲的力量啊。
這就是他的仁德,這就是他的仁德。
”
【評析】
孔子提出“事君以忠”。
公子糾被殺了,召忽自殺以殉其主,而管仲卻沒有死,不僅如此,他還歸服了其主的政敵,擔任了宰相,這樣的行為一應當屬于對其主的不忠。
但孔子這裡卻認為管仲幫助齊桓公召集諸侯會盟,而不依靠武力,是依靠仁德的力量,值得稱贊。
子貢曰:“管仲非仁者與?桓公殺公子糾,不能死,又相之。
”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賜。
微①管仲,吾其被發左衽②矣。
豈若匹夫匹婦之為諒③也,自經④于溝渎⑤而莫之知也。
”
【注釋】
①微:無,沒有。
②被發左衽:被,同“披”。
衽,衣襟。
“被發左衽”是當時的夷狄之俗。
③諒:遵守信用。
這裡指小節小信。
④自經:上吊自殺。
⑤渎:小溝渠。
【譯文】
子貢問:“管仲不能算是仁人了吧?桓公殺了公子糾,他不能為公子糾殉死,反而做了齊桓公的宰相。
”孔子說:“管仲輔佐桓公,稱霸諸侯,匡正了天下,老百姓到了今天還享受到他的好處。
如果沒有管仲,恐怕我們也要披散着頭發,衣襟向左開了。
哪能像普通百姓那樣恪守小節,自殺在小山溝裡,而誰也不知道呀。
”
【評析】
本章和上一章都是評價管仲。
孔子也曾在别的章節中說到管仲的不是之處,但總的來說,他肯定了管仲有仁德。
根本原因就在于管仲“尊王攘夷”,反對使用暴力,而且阻止了齊魯之地被“夷化”的可能。
孔子認為,像管仲這樣有仁德的人,不必像匹夫匹婦那樣,斤斤計較他的節操與信用。
公叔文子之臣大夫僎①與文子同升諸公②。
子聞之,曰:“可以為文矣。
”
【注釋】
①僎:音xún,人名。
公叔文子的家臣。
②升諸公:公,公室。
這是說僎由家臣升為大夫,與公叔文子同位。
【譯文】
公叔文子的家臣僎和文子一同做了衛國的大夫。
孔子知道了這件事以後說:“(他死後)可以給他‘文’的谥号了。
”
子言衛靈公之無道也,康子曰:“夫如是,奚而不喪?”孔子曰:“仲叔圉①治賓客,祝鮀治宗廟,王孫賈治軍旅,夫如是,奚其喪?”
【注釋】
①仲叔圉:圉,音yǔ,即孔文子。
他與後面提到的祝鮀、王孫賈都是衛國的大夫。
【譯文】
孔子講到衛靈公的無道,季康子說:“既然如此,為什麼他沒有敗亡呢?”孔子說:“因為他有仲叔圉接待賓客,祝鮀管理宗廟祭祀,王孫賈統率軍隊,像這樣,怎麼會敗亡呢?”
子曰:“其言之不怍①,則為之也難。
”
【注釋】
①怍:音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