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为政第二

首頁
    。

    主張學與思相結合。

    隻有将學與思相結合,才可以使自己成為有道德、有學識的人。

    這種思想在今天的教育活動中有其值得肯定的價值。

     子曰:“攻①乎異端②,斯③害也已④。

    ” 【注釋】 ①攻:攻擊。

    有人将“攻”解釋為“治”。

    不妥。

     ②異端:不正确的言論。

    另外、不同的一端。

     ③斯:代詞,這。

     ④也已:這裡用作語氣詞。

     【譯文】 孔子說:“攻擊那些不正确的言論,禍害就可以消除了。

    ” 子曰:“由①,誨女②,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 【注釋】 ①由:姓仲名由,字子路。

    生于公元前542年,孔子的學生,長期追随孔子。

     ②女:同汝,你。

     【譯文】 孔子說:“由,我教給你怎樣做的話,你明白了嗎?知道的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這就是智慧啊!” 【評析】 本章裡孔子說出了一個深刻的道理:“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對于文化知識和其他社會知識,人們應當虛心學習、刻苦學習,盡可能多地加以掌握。

    但人的知識再豐富,總有不懂的問題。

    那麼,就應當有實事求是的态度。

    隻有這樣,才能學到更多的知識。

     子張①學幹祿②,子曰:“多聞阙③疑④,慎言其餘,則寡尤⑤;多見阙殆,慎行其餘,則寡悔。

    言寡尤,行寡悔,祿在其中矣。

    ” 【注釋】 ①子張:姓颛孫名師,字子張,生于公元前503年,比孔子小48歲,孔子的學生。

     ②幹祿:幹,求的意思。

    祿,即古代官吏的俸祿。

    幹祿就是求取官職。

     ③阙:缺。

    此處意為放置在一旁。

     ④疑:懷疑。

     ⑤寡尤:寡,少的意思。

    尤,過錯。

     【譯文】 子張要學謀取官職的辦法。

    孔子說:“要多聽,有懷疑的地方先放在一旁不說,其餘有把握的,也要謹慎地說出來,這樣就可以少犯錯誤;要多看,有懷疑的地方先放在一旁不做,其餘有握的,也要謹慎地去做,就能減少後悔。

    說話少過失,做事少後悔,官職俸祿就在這裡了。

    ” 【評析】 孔子并不反對他的學生謀求官職,在《論語》中還有“學而優則仕”的觀念。

    他認為,身居官位者,應當謹言慎行,說有把握的話,做有把握的事,這樣可以減少失誤,減少後悔,這是對國家對個人負責任的态度。

    當然這裡所說的,并不僅僅是一個為官的方法,也表明了孔子在知與行二者關系問題上的觀念,是對上一章“知之為知之”的進一步解說。

     哀公①問曰:“何為則民服?”孔子對曰②:“舉直錯諸枉③,則民服;舉枉錯諸直,則民不服。

    ” ①哀公:姓姬名蔣,哀是其谥号,魯國國君,公元前494 ̄前468年在位。

     ②對曰:《論語》中記載對國君及在上位者問話的回答都用“對曰”,以表示尊敬。

     ③舉直錯諸枉:舉,選拔的意思。

    直,正直公平。

    錯,同措,放置。

    枉,不正直。

     【譯文】 魯哀公問:“怎樣才能使百姓服從呢?”孔子回答說:“把正直無私的人提拔起來,把邪惡不正的人置于一旁,老百姓就會服從了;把邪惡不正的人提拔起來,把正直無私的人置于一旁,老百姓就不會服從統治了。

    ” 【評析】 親君子,遠小人,這是孔子一貫的主張。

    在選用人才的問題上仍是如此。

    薦舉賢才、選賢用能,這是孔子德治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

    宗法制度下的選官用吏,唯親是舉,非親非故者即使再有才幹,也不會被選用。

    孔子的這種用人思想可說在當時是一大進步。

    “任人唯賢”的思想,在今天不失其珍貴的價值。

     季康子①問:“使民敬、忠以②勸③,如之何?”子曰:“臨④之以莊,則敬;孝慈⑤,則忠;舉善而教不能,則勸。

    ” 【注釋】 ①季康子:姓季孫名肥,康是他的谥号,魯哀公時任正卿,是當時政治上最有權勢的人。

     ②以:連接詞,與“而”同。

     ③勸:勉勵。

    這裡是自勉努力的意思。

     ④臨:對待。

     ⑤孝慈:一說當政者自己孝慈;一說當政者引導老百姓孝慈。

    此處采用後者。

     【譯文】
上一頁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