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圍困時,他說:“周文王死了以後,周代的禮樂文化不都體現在我的身上嗎?上天如果想要消滅這種文化,那我就不可能掌握這種文化了;上天如果不消滅這種文化,那麼匡人又能把我怎麼樣呢?”
【評析】
外出遊說時被圍困,這對孔子來講已不是第一次,當然這次是誤會。
但孔子有自己堅定的信念,他強調個人的主觀能動作用,認為自己是周文化的繼承者和傳播者。
不過,當孔子屢遭困厄時,他也感到人力的局限性,而把決定作用歸之于天,表明他對“天命”的認可。
太宰①問于子貢曰:“夫子聖者與?何其多能也?”子貢曰:“固天縱②之将聖,又多能也。
”子聞之,曰:“太宰知我乎?吾少也賤,故多能鄙事③。
君子多乎哉?不多也。
”
【注釋】
①太宰:官名,掌握國君宮廷事務。
這裡的太宰,有人說是吳國的太宰伯,但不能确認。
②縱:讓,使,不加限量。
③鄙事:卑賤的事情。
【譯文】
太宰問子貢說:“孔夫子是位聖人吧?為什麼這樣多才多藝呢?”子貢說:“這本是上天讓他成為聖人,而且使他多才多藝。
”孔子聽到後說:“太宰怎麼會了解我呢?我因為少年時地位低賤,所以會許多卑賤的技藝。
君子會有這麼多的技藝嗎?不會多的。
”
【評析】
作為孔子的學生,子貢認為自己的老師是天才,是上天賦予他多才多藝的。
但孔子這裡否認了這一點。
他說自己少年低賤,要謀生,就要多掌握一些技藝,這表明,當時孔子并不承認自己是聖人。
牢①曰:“子雲,‘吾不試②,故藝’。
”
【注釋】
①牢:鄭玄說此人系孔子的學生,但在《史記?仲尼弟子列傳》中未見此人。
②試:用,被任用。
【譯文】
子牢說:“孔子說過,‘我(年輕時)沒有去做官,所以會許多技藝’。
”
【評析】
這一章與上一章的内容相關聯,同樣用來說明孔子“我非生而知之”的思想。
他不認為自己是“聖人”,也不承認自己是“天才”,他說他的多才多藝是由于年輕時沒有去做官,生活比較清貧,所以掌握了這許多的謀生技藝。
子曰:“吾有知乎哉?無知也。
有鄙夫①問于我,空空如也②。
我叩③其兩端④而竭⑤焉。
”
【注釋】
①鄙夫:孔子稱鄉下人、社會下層的人。
②空空如也:指孔子自己心中空空無知。
③叩:叩問、詢問。
④兩端:兩頭,指正反、始終、上下方面。
⑤竭:窮盡、盡力追究。
【譯文】
孔子說:“我有知識嗎?其實沒有知識。
有一個鄉下人問我,我對他談的問題本來一點也不知道。
我隻是從問題的兩端去問,這樣對此問題就可以全部搞清楚了。
”
【評析】
孔子本人并不是高傲自大的人。
事實也是如此。
人不可能對世間所有事情都十分精通,因為人的精力畢竟是有限的。
但孔子有一個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基本方法,這就是“叩其兩端而竭”,隻要抓住問題的兩個極端,就能求得問題的解決。
這種方法,體現了儒家的中庸思想,是一種十分有意義的思想方法。
子曰:“鳳鳥①不至,河不出圖②,吾已矣夫!”
【注釋】
①鳳鳥:古代傳說中的一種神鳥。
傳說鳳鳥在舜和周文王時代都出現過,它的出現象征着“聖王”将要出世。
②河不出圖:傳說在上古伏羲氏時代,黃河中有龍馬背負八卦圖而出。
它的出現也象征着“聖王”将要出世。
【譯文】
孔子說:“鳳鳥不來了,黃河中也不出現八卦圖了。
我這一生也就完了吧!”
【評析】
孔子為了恢複禮制而辛苦奔波了一生。
到了晚年,他看到周禮的恢複似乎已經成為泡影,于是發出了以上的哀歎。
從這幾句話來看,孔子到了晚年,他頭腦中的宗教迷信思想比以前更為嚴重。
子見齊衰①者,冕衣裳者②與瞽③者,見之,雖少,必作④;過之,必趨⑤。
【注釋】
①齊衰:音zīcuī,喪服,古時用麻布制成。
②冕衣裳者:冕,官帽;衣,上衣;裳,下服,這裡統指官服。
冕衣裳者指貴族。
③瞽:音gǔ,盲。
④作:站起來,表示敬意。
⑤趨:快步走,表示敬意。
【譯文】
孔子遇見穿喪服的人,當官的人和盲人時,雖然他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