敗之際,一戰而勝,占領了繁榮的都市和肥沃的田園,而後方才發現,到底是要如這土地上的人民一般來進行統治好呢?還是如同自己原來的部族一般生活好呢?
這個問題确實難以論斷。
最好的方法是在行政技術上任用漢人官僚,由他們來進行實務。
全國初期就是這樣成功的,由北方邊境的漢族知識分子協力治國;而待進入中原,單單的山林野夫已經無法管理廣大衆民了!
不過,新興的金王朝倒是出了不少有能之士,他們從改革國家制度着手,讓原先簡單的部族國家搖身一變而成為中華帝國的正統王朝。
大太子宗幹就是實行這個大事業的人員之一。
他是二太子宗望和四太子宗弼的兄長,也是太祖皇帝的長男,由于他的母親并非正式的妃子,因而沒有繼承帝位的資格,但他并不怨恨,反而以國家為重出任宰相。
他和另一名漢人,也就是輔助他的大臣韓企先,立下了金的大部分國家制度。
隻不過這分功績,在十年的混亂和失政之後,完全複歸于無。
“古來大兵大役者未以民怨沸騰而喪國身亡者無。
”
這是清代史家趙翼的記載。
自古以來,發動大規模戰争的權力者,最後多是因為引起人民的怒火而使國家和自己滅亡的。
但為何這些當權者卻又不斷地重複這樣的愚行呢?趙翼筆下的怒氣曆曆可見:權力者是不會從曆史中學會教訓的!
金國的治安因此不斷惡化,叛亂四起,在南邊,有漢民族的農民起義反抗官吏;而在北邊,則有契丹族的反叛。
契丹,就是以前北方的遼國,在西元一一二五年為金所滅亡。
同年,全軍也侵人宋國國境,于是,短短兩、三年間,遼、北宋兩個大國就被新興的金所滅了。
不過,王朝雖然被滅了,土地上的人民并沒有因此消失。
本來,中國農民都是溫和而忍耐的,但如果欺人太甚的話,就會揭竿而起,直到撂倒侵略者為止。
在金以前的遼在侵略之時也是十分暴虐,在“打草間”之中将抵抗者全部殺掉,想要以恐怖支配一切。
可是,農民的抵抗卻不曾稍歇,入侵者雖然一殺再殺,農民們依然踏着家族及同志的屍體與遼軍對抗。
最後,遼太宗終于害怕了,命令全軍撤退後才止息。
“哼!早知道中國是這麼難治的國家,誰還要特地跑來?北方的曠野生活還更愉快!”
之後,太宗引軍北歸,卻于途中暴斃。
官方對外宣稱是病死,但以其四十六歲的壯年,當可能有其他死因才是。
順便一提,被稱為“太宗”的皇帝,在唐、宋、遼、金、元、清各王朝均是第二代的皇帝,此外則沒有稱做“太宗”的例子。
一百九十年後,金人入侵了中國,腐敗的大宋官軍隻有踉跄逃走的分。
而在充滿殺戮、掠奪的風暴之中,民衆們又再度站起來了!他們知道誰才是真正能夠拯救國家危機的人,他們拿了武器,前往這個人的所在。
這個人就是留守在東京的宗澤。
Ⅲ
全軍大舉侵入宋境是在宣和七年(西元一一一五年),這是宗澤六十七歲時的事情。
他原是科舉出身的文官,之前主要是擔任地方知事之類的小官。
雖說他在民間的人氣很旺,但在中央政府的評價卻不高,就在他即将以一介清官終老晚年時,他的人生以及大宋帝國的命運竟出現了激烈的變化。
以軍事力量強行占領開封、并支配了整個黃河流域的金,把宋的皇族—一加以囚禁。
正當徽宗的九男——康王趙構,準備要接受金軍的叫陣,從陣營中出頭之前,遇到了宗澤。
宗澤說服了康王不要出頭,并帶着他離開了金軍的勢力範圍,在南方即位成為大家帝國的第十代天子,亦稱高宗皇帝。
宗澤此舉确實改變了曆史,如果康王不這麼做的話,那麼,他就會和他父親徽宗及兄長欽宗一樣成為五國城的虜國,而不會成為高宗皇帝。
而如果沒有能夠即帝位的人物,來就隻有解體滅亡一途了!
宗澤正确的判斷可說是救了宋朝。
對高宗來說,宗澤是個大恩人。
即位的高宗當然是渡過長江來到了安全的場所避難,不過,江北的廣大地域可不能就這樣讓它完全落人金軍的掌握。
于是,防衛這個地域、指揮宋軍的任務,高宗就指名由宗澤來擔任。
宗澤就這樣出任了東京留守,負責黃河和長江之間廣大地域的政治和軍事權。
雖然宗澤的地位很高,但實際上相當辛苦,在沒有後援的情況下,他必須阻擋如怒濤般南下的金軍,而不管是集結兵士、統整、訓練、實戰指揮、補給安排、修補城壁,甚至安排救出從戰火中逃出的人民……等事情,全都落在他這個近七十歲的老人身上。
他上任的第一件事就是從敵軍手中将開封奪回。
而後,雖然四太子宗弼曾經領軍再度前來攻擊,卻被宗澤擊退。
他的防守滴水不漏,四太子毫無對策,隻能帶着多數傷兵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