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再會
Ⅰ
伯顔回到大都之後,繼續接掌平定南宋之作戰事務的元将包括了張弘範、董文炳、阿術、阿刺罕、李恒、範文虎、唆都、以及阿裡海牙等人。
這份由各個民族之人所組成之名單,充分地顯露出蒙古帝國之性格。
張弘範、董文炳、範文虎為漢族;阿術、阿刺罕、唆都為蒙古人;阿裡海牙為畏吾兒人;李恒為黨項族,為西夏王族之後裔。
的齡方面,張弘範為四十歲,阿術為五十歲,阿刺罕為四十四歲,阿裡海牙為五十歲,李恒為四十四歲,董文炳、範文虎、唆都雖然年齡不詳,但是應該和其同僚屬于同一世代,大約在四十來歲左右。
這些将領們多數都隻活到六十歲而已。
并不是因為亡宋而遭到報應。
這個現象或許應該解讀為,受到“渎武”批判之忽必烈,他的領土擴張欲望對于這些武将們的身心而言,都是一種嚴苛的折磨。
在所有的武将之中,阿裡海牙不止在勇武方面極為出色而已。
他不但禁止一切在戰場之外的不必要殺戮,而且還減輕占領地之租稅、積極發掘人才向朝廷舉薦等等,擁有相當多的德政。
由于《元史》是在元朝滅亡之後才由明朝進行編纂之史料,因此對于元朝懷抱着惡意之叙述可謂相當多。
盡管如此,元史之中對阿裡海牙是個溫情之人這點卻詳實地加以記錄,可見這确實是個不容懷疑之事實。
這些元将們一而再再而三地将擁護二王之宋朝殘存勢力向南推進。
不過,直到伯顔回到大都谒見忽必烈汗、恭帝受封為瀛國公之階段為止,文天祥尚未加入二王之朝廷。
這個時候的他正處于長達百日的知名逃亡之行。
※※※
關于文天祥之脫逃與逃亡過程,從他自己以詩文形态所留下之親筆紀錄,就可以清楚明白地了解。
文天祥不但富有文采,而且非常愛寫文章。
自從在阿術面前離去以來,文天祥就全心全意投入逃脫計劃。
由于受到賈餘慶等人之嫌惡,因此文天祥之住所也單獨地設置于他處,住宿在鎮江城裡面對着大運河的一戶沈姓富豪之宅邸當中。
當然,裡裡外外皆布有重兵嚴密監護。
這個脫逃計劃一寺到有個名為餘元慶的男子來到文天祥的住處拜訪之後,才正式成形。
餘元慶曾經在鎮江擔任過武将職位,對于附近之地理環境相當熟悉。
他一開口便直截了當地說明為助文天祥潛逃之來意,令文天祥大喜。
然而對于金應而言,他總覺得餘元慶這個人來路不明值得懷疑。
先前不就是因為太過相信像張全那樣的人,将義勇軍交托于他,以緻慘遭全軍覆沒之痛苦教訓嗎?盡管金應有所疑慮,但是文天祥對于餘元慶卻完全信賴,并且和他與杜浒三個人熱烈計論起計劃之細節。
為了不讓元軍察覺到此事,金應隻能格外地謹慎留意。
餘元慶有一舊識在元軍陣中擔任官吏。
身份雖然不高,但是職務卻是掌管所有大大小小之軍船。
餘元慶秘密地探訪友人商談計劃,并且以一千五百兩銀子為酬謝,向他借出小舟一艘。
“不,這并非錢的問題。
雖然微不足道,但我畢竟也食過宋朝俸祿。
我一兩都不要。
隻不過,為了他日着想,我希望得到文丞相本人之證明文書。
”
餘元慶回去之後,向文天祥禀明對方之要求,文天祥非常高興。
一旦船隻有了着落,就可以借由水路前往附近港口,換乘可航行至外洋的寺型船直接向南方而去。
或者前往仍在宋軍固守之下的揚州城也行。
不論如何,總比在陸地上漫元目标地移動要來得自由自在。
而安全也一定會更有保障才對。
此時追随在文天祥身邊的人員共有十一名。
除了金應、杜浒之外,尚有餘元慶、張慶、夏仲、呂武、李茂、吳亮、蕭發、王青、鄒捷。
全員之姓名都一清二楚。
“這是場生死的賭注。
一旦失敗誰也救不了誰。
大家都想清楚了嗎?”
杜浒以覺悟之心情敦促着一行人。
這一帶的元軍指揮是阿術。
他與伯顔不同,對于文天祥并無好感也無敬意。
一旦文天祥脫逃,與其小心翼翼加以生擒,阿術的選擇絕對是見到就殺。
“當然早有覺悟。
”
文天祥如此回答,其了人也一副堅定的表情跟着點頭。
對于負責監視的元兵,杜浒慷慨地撒下了大把的銀子以酒食款待。
“文丞相早已和伯顔丞相結成知已了呢,一旦回到大都谒見過陛下之後,肯定會受封為元朝大臣,再回到這個地方。
到時候,對你們大夥兒來說絕對沒有壞處的。
話說回來,晚上到街上去喝個酒實在是不方便,能不能幫忙想想辦法呀!”
“這樣的話,請把這個拿去用吧!”
元軍的軍官将一個燈籠借給了杜浒。
這是元軍出公差時所使用之物。
隻要有了這個,即使在夜間也能夠自由行動。
強忍住想跳起來之喜悅,杜浒若元其事地向對方道了謝回到宿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