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遺體。
一名成人與一名小童。
成人一身高官朝服,小童則身着天子特有之黃袍。
兩人之容顔都相當清朗,毫無苦悶之表情。
僧人們立即猜到一切,趁着元軍尚未來到之前,便鄭重地予以厚葬。
僧人們害怕上述事情被元軍知道以後,陵墓會遭到破壞,因此部謹守秘密。
雖然有個名為楊鍊真加草藏僧極得忽必烈之信賴,并且陸續破壞了多座宋朝曆代皇帝之陵墓,不過那些都是稍晚之後才發生的事情。
另外,關于帝景之年齡,《宋史》雖然沒有記載,不過《三江趙氏族譜》以及《續資治通鑒》兩文獻之紀錄都是九歲。
張弘範于離去之前最後一次來到崖山周邊視察。
他之所以來到此的原因之一當然是鼓勵搜索帝景之士兵們,但另一個原因則是某天他在一片可以俯視燒爛之軍船與海面上之浮屍的傾斜地上,發現了一塊巨大岩石。
他滿意地點着頭,并且命人花了數日将岩石表面削平磨亮,在上面刻下了十二個足足有四個人頭大小之文字。
鎮國大将
軍張弘範
滅宋于此
“鎮國大将軍張弘範,在這個地方将宋朝滅亡”。
海岸地帶除了元軍之外,尚有一萬左右之居民。
看見這幾個文字,令居民們嘩然不已。
“這算個什麼東西呀!”
其中一名老人既憤怒又輕蔑地斥罵道。
這個人就是命令從仆搜尋帝景遺體的那名老人。
“元人不是宣稱,宋朝早已滅亡,據守在崖山的不過是一些假借宋朝之名的流賊罷了,那麼又何需特地在此刻下這些宇呢?這麼做豈不是昭告天下,元人承認身在崖山的是真正的宋朝天子嗎?”
“您的聲音太大了,老爺。
”
從仆們一面眺望着元軍所在,一面勸戒着老人。
雖然不服氣但還是緘默其口的老人耳中,傳來了勝利驕傲之談話。
“這塊碑文将會遺留到千年之後,将吾等之功績永垂不朽地流傳下去。
你們也要把現在立于此地之事告訴子子孫孫孫,讓他們共享榮耀!”
發言的人是張弘正。
再次嘩然喧騰的是元軍這邊。
這一次住民們個個有如石頭般地沉默不語。
經過百年,到了明代,朝廷禦史徐瑁以欽差之身份被派遣至崖山。
徐瑁将張弘範所刻下的十二個字全部鏟掉,重新刻下了九個字。
宋丞相
陸秀夫
死于此
“宋朝之丞相陸秀夫死于此地”
除此之外,徐瑁還在崖山西方建造了三座廟宇,以祭祠文天祥、陸秀夫、張世傑、楊太後,以及所有死于崖山之将兵和宮女們。
《繪畫本二十五史》除了記載上述事實之外,并且附加了一句“曆史自有公論”。
所謂“公論”就是公瓦無私之評斷。
從此處不難看出,中國人對于張弘範之“千年大功”,是抱持着什麼樣的想去。
确認碑文完成之後,張弘範離開崖山,進入廣州城。
他在廣州處理着戰後事宜之同時,仍然極盡禮貌說服文天祥臣搬改事忽必烈汗,但是始終遭到拒絕。
于是四月二十二日在嚴密的監護之下,文天祥被送往大都。
同一天,宋朝武将周文英率領五千餘之士兵前來投降。
周文英還告知了張世傑之最後下場。
從崖山戰場脫逃之後,親眼目睹楊太後自盡的張世傑,在海上繼續向西疾行。
除了“戰将”之外再無更合适他的形容詞了。
此時他仍然一心複興宋朝,打算與元軍繼續奮戰。
于崖山厚戰場投降元軍之翟國秀與劉俊在張弘範的命令之下,拼命追擊前任上司。
然而張世傑卻不是他們所能應付之對手。
張世傑穿梭于沿海地帶,躲避着翟國秀等人之追蹤,同時還不隻一次地回以猛烈反擊。
偶爾上陸補給飲水糧食,并招募士兵。
有的是從崖山戰場成功脫逃之人,有的則是極欲加入崖山陣營卻被元軍阻擋未果之人,還有重新寄望再興宋朝而趕來加入之人。
他們的總數達一萬人以上,周文英也是其中之,一他率領三幹士兵前往會合。
張世傑将他們重新整編成軍,并且還拟妥了從元軍間隙突進,攻占廣州或是泉州之計劃。
泉州蒲壽庚因畏懼張世傑之報複,而向無軍求援。
這麼一來,令張弘範極不放心将事情交給不可靠的降将去做。
他派遣急使回到遙遠的大都向忽必烈汗請示。
于是廣東宣慰使帕本兒不花叙任都元帥,接手讨伐張世傑之任務。
張弘範自己仍停留在廣州處理戰後事務。
不過此刻他的健康或許已出現問題,因此無法親自指揮實戰。
元軍之十萬正規軍随即于沿海地帶,從海陸兩面展開對張世傑之追擊。
即使張世傑再有能力,也絕不可能對抗得了這支大軍。
因此他率領部下前往占城。
之所以選擇占城,原因是過去他曾與陸秀夫商讨過,并且派遣陳宜中為國使前往該國。
他打算暫時藏匿于占城,同時集結占城及安南之舊宋軍将領,之底再找機會與無軍一決死戰。
事實上,不論占城或是安南,在數年之後都遭受到元軍之侵略攻擊,因此張世傑之構想不能說是貿然輕率。
三月底,張世傑率領着一萬士兵與百餘艘軍船航向了前往占城之海路。
然而就在即将抵達占城海岸之時,他們赫然發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