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臨安府開城
Ⅰ
“文天祥究竟是何居心?竟然在臨安府裡集結了兩萬名之義軍。
”
這樣究究私語漸漸地在宮廷内外蔓延開來。
其實文天祥什麼居心也沒有,不過是單純地回應朝廷之诏命,才會募集了這麼一批保衛國家的義勇軍,而且還投入了自己的家産。
毫無半點私心的正義之舉,在自私執着的凡人眼中看來,“肯定是有所圖謀吧!”竟成了這般的局面。
“難不成他打算以二萬之私軍做為後盾,企圖支配臨安府嗎?”
“若是他和元軍密謀串通該如何是好?二萬名義軍同時起而作亂,臨安府可是片刻都無法抵擋的呀!”
金應将官職為承信卿,簡單地說,就是文天祥之秘書官。
雖然身為文天祥的部下,但他同時也是個最值得信賴的友人。
此人擁有實務才能,于輔佐文天祥之事務極為稱職。
對于一味朝想而急進之文天祥,時而加以叱阻,時而給予安慰。
“氣憤是氣憤,但總不可能四處一一加以反駁吧!”
文天祥無奈地回答金應。
在陳宜中等人眼裡看來,文天祥似乎一點都不煩惱也不覺得困擾,但是文天祥畢竟是個凡人,他還是會感到氣憤、感到悲哀。
隻不過,和陳宜中不同的是,不論遭受如何的诽謗,文天祥都會堅持着自己信仰之道路,絕不會踏錯了腳步。
“還有另一個傳言,就是大人很可能會被派往蘇州鎮守。
”
“蘇州啊!隻需三四天的路程就可以抵達了。
我正期待能和敵軍打上一仗呢!”
“那麼,大人是不打算回絕了嗎?”
“這句話問得太奇怪了。
你倒說說看,我回絕之理由何在。
首先,為人臣者豈能拒絕皇上之诏命?”
他們是要逐你出臨安府呀!這句話,金應實在說不出口,隻能暗自在心中為上司之正直而感到不平。
話題一轉。
“外面有個人求見大人。
”
“是個什麼樣的人物?”
“雖屬遊俠之輩,但是看起來極為勇猛,他自稱是張順再世。
”
“嗯,這樣的人絕對值得一見。
”
張順這号人物,原本是大宋義勇軍之指揮官。
過去他為了拯救被元軍重重包圍之襄陽,而策動上百艘船隻進行夜襲,不料被敵軍發現,因而戰死于全軍動員的元軍攻擊之下。
不可思議的是,據說他的遺體在河川上遊被發現時,雖然身中四槍六箭,但是表情卻仍與活着之時無異。
《水浒傳》的人物之中,亦有一位名為張順之水軍頭目,在敵軍的槍林箭雨之中落水,最終壯烈戰死。
這個書中角色,顯然是以實際上存在之張順為原型而塑出來之人物。
中華帝國在曆朝曆代,于敵世之中果敢奮起挺身救朝廷、守護民衆的,幾乎都是義勇之軍而非官兵。
唐代的大叛亂——安史之亂以及龐勳之亂皆是如此。
另外,當宋朝被金兵追趕逃向長江以南之時,取代隻知狼狽逃竄的官兵而在前線奮勇抗敵的,亦是義勇軍們。
其實義軍之數量,不單單隻有文天祥所募集的兩萬名而已。
在同一個時期裡,還有另一名勤王之志不下于文天祥,并集結了四千名義軍之男子。
此人姓杜,名浒,字貴卿。
雖屬遊俠之輩,但原系出名門,宗族之中甚至曾經出過宰相。
這位杜浒就是自稱張順再世,金應即将為文天祥所引見之人。
實際狀況雖然不詳,但是據說在這年的秋天,文天祥和杜浒會面暢談之後,兩人對于彼此之境遇都銘感五内,因而結成了莫逆之交。
對于文天祥的愛慕與崇敬,從此改變了杜浒的一生。
他的傳記被收錄了《宋史·卷四百五十四·忠義傳九》之中。
像杜浒一樣原來并非官吏之民間百姓,之所以能夠被記載于《忠義傳》之中,原因就在于他們皆因朝廷犧牲了生命。
這個時期的臨安府裡,雖然存在着好幾位得到正史記載之人物,但是彼此在行動或言論方面不但無法相互協調,甚至還有反目之情況發生。
這些人物當中,最耀眼的一個雖然非文天祥莫屬,但若想找到另一個能夠與其名聲匹敵之人,也未必不可能。
對于這樣的人物,庶民們自有其敏感之洞察:
“那個人好像很值得信賴呢!”
民衆們相互說道。
他就是名為張世傑之武将。
在遲遲盼不到有力武将奉诏回京的失望當中,率領軍容整齊之大軍趕回臨安府的張世傑軍,令百姓們贊歎不已。
他因為從元軍手中奪回江平、安吉、廣德等等諸城,而威名響徹天下,原本不過是個籍籍無名的士兵,後來在經曆了一場場與元軍之殊死戰鬥,不斷地累積功勳,現在已經官拜保康軍節度使·檢校少保。
張世傑原本是出生于北方之人,最初拜投在張柔麾下。
張柔用漢人大将,在蒙古算是僅次于史天澤之有力重臣。
張世傑雖然曾經傳出“犯下罪行潛逃至宋”的風評,然而罪行内容卻含混不清。
想必是他對蒙古以武力支配中國之狀況懷有質疑,所以才從張柔之軍隊叛逃,而亡命于宋。
蒙古這一方為了貶抑于他,而捏造不實謊言,應該才是事實的真相才對。
從勇敢、不屈這兩點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