船隊,則安然地逃離艾爾·法西爾星系,一溜煙地的航向後方星域。
帝國軍的偵測網曾捕捉到他們,但是,這些若是逃脫的太空船,那上面應當裝有偵測防禦系統吧?怎麼會在沒有任何幹擾之下給偵察到?在此先入為主的觀念下,帝國軍把映現在雷達上的影像當作是大規模的隕石群,就這樣眼睜睜的看着他們成功逃走了。
正舉杯狂歡勝利的帝國軍,事後得悉,莫不勃然大怒,捶胸頓足。
而成功保護三○○萬民衆安全逃回後方星域的楊,則受到如雷貫耳般的瘋狂歡呼。
軍隊首腦部對楊的沉着與膽識,更是贊不絕口。
他們的褒揚是應該的。
敗北、逃亡,再加上舍棄人民、見死不救——洗刷這些污名是軍人英雄必備的條件!楊威利無疑是自由行星同盟軍人的借鏡,是發揚正義與人道的精神的戰士,更是全軍應該一緻學習的青年英雄!
是年标準曆六月十二日上午九點,楊晉升上尉。
同日下午一點,接獲少校的任職命令。
軍中規定生還者不得連升兩級,所以高層作出了此一奇特的人事任命。
楊對周遭又驚又羨的眼光全然視若無睹,還是那付搔搔頭,一付無所适從的樣子,自言自語地道:“怎麼會這樣?”但随着階級的提升,薪水也提高了,而真正令他高興的莫過于是終于有錢可以買曆史方面的舊書了……。
也就在此時,楊首次對用兵發生了興趣。
“簡單而言,自三、四千年前以來,戰争的本質始終沒變,在到達戰場之前左右勝負的是補給;到達戰場之後,左右勝負的則是指揮運用的能力。
”
結合戰史上的知識,他如是認為。
“強将手下無弱兵”、“一隻獅子領導的一百隻羊勝過一隻羊領導的一百隻獅子”……自古以來,強調指揮官之重要性的格言,多得不勝枚舉。
二十一歲的少校,比誰都更清楚自己成功的原因。
不單是帝國軍,同盟軍亦然。
過份盲信科學技術的結果,造成他們一個根深蒂固的觀念-雷達上所顯現的,不可能是人工物體(而是隕石)。
适當利用這種錯覺,便可産生了奇招奏效的機會。
天底下最危險的莫過于僵化的固定觀念。
回想過去,在學生時代,楊在模拟測驗中擊敗維德伯,取得勝利,不也是出奇制勝,把執意想從正面對決的對手給打敗嗎?
剖析敵人的心理是用兵的第一要點。
其次,在戰場上要完全發揮實力,補給是不可或缺的一環。
極端來說,不一定要攻擊敵人本部,隻要切斷其補給就夠了,如此一來,敵人自然不戰自敗!
楊的父親不時再三強調金錢的重要性,若将這個結論應用到戰争上,将軍隊比作個人時,金錢就成了補給了,如今思之,真是一番金玉良言啊!
後來,楊又參加多次戰鬥,三番四次地建立奇功,晉升中校、上校,到二十九歲時,他已是準将了。
同窗的維德伯則晉升少将,不過,這是他在任職上校時的某次戰争中,因料不到敵人不采正攻而采奇襲以緻戰死沙場(竟犯了在學生時代和楊對戰時同一樣的錯誤),上級因此特别連升他二級的……。
現在,楊威利随同盟軍第二艦隊駐紮在亞斯提星域。
※※※
一聲叫喊突如其來,響徹了整個艦橋!發現不明物體!偵察艇發出了急報!
“帝國軍并不在我方推測的宇宙區域出現,反而向我軍急速挺進中,即将與第四艦隊接觸了!”
“什麼,這太不合理了吧?”
派特中将不由得從自己座位上坐直了身子,以難以置信的聲調說道。
楊拿起放在自己操作台上的文件,這是一份記錄在紙上的文件。
自古代中國人發明紙以來,已經過四○○○年了,從那時起,人類便一直使用紙來記述文字,并沒有再發明其它的替代品,事實上也找不到其它更好的替代品。
這份文件就是楊所提出的,剛剛被派特中将駁回的作戰方案。
他若有所思地逐頁翻閱着,文字處理機所整理的文字躍然紙上。
“……敵人看不出被包圍的危機,反而會認為是分散我軍各個擊破的大好良機。
此時,敵人攻擊的第一個目标很可能将是位于正面的第四艦隊。
第四艦隊的兵力原就單薄,敵人可以在我軍另二支艦隊趕到支援之前輕取勝利。
接下來敵人的攻擊目标便鎖定為第二或第六艦隊,這要視敵軍作何選擇。
對付敵軍的方法如下:遭受攻擊的第四艦隊淺戰過後,慢慢後退,以吸引敵人乘勝追擊;然後再以第二、第六艦隊全力攻擊乘勝追來的敵軍。
重複這個招數,讓敵人疲于奔命,最後再一舉包圍殲滅。
這個戰法成功機率極高,但要留意兵力的集中、相互保持緊密的聯絡以及前進和後退的随機應變……”
楊合上手頭的報告,擡頭仰望上方如玻璃幕牆一般的廣角偵測器,數以億計的繁星正冷冷地回望着他。
年輕的準将打消了吹口哨的念頭,開始在自己的操作台上忙碌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