組織,仍是相當派得上用場的。
“這也是原因之一。
……如此說來,這件事有一半的責任在我身上!”
同盟軍攻陷伊謝爾倫時,楊捕獲了數目直逼大都市人口的俘虜。
先寇布準将撇嘴一笑。
相貌洗練,現年三十三歲的他,是實行楊的作戰計劃,并促使其成功的一大功臣。
出身貴族的先寇布,幼年随祖父母從帝國亡命至同盟,勇氣與才智兼備。
有時後,他那無所畏懼的性格也會對自己構成威脅,不論自身遭人攻讦或為人稱頌,他都能泰然處之,毫不引以為意。
“不過,事情本身并不好笑!‘養活俘虜并不容易’,這句話中隐含重要的暗示,頗值玩味!事情并不是‘養活俘虜’那麼單純!”
“怎麼說?”
“換句話說,萊茵哈特·馮·羅嚴克拉姆已然決意要展開對帝國和内門閥貴族聯合軍的武力沖突了,大家應就這點來加以考量!”
當同盟軍的頭号大敵——金發年輕人的名字自楊的口說出時,一陣悄無聲息。
此後的數個月,楊不斷地反複思索着這個問題——該如何來對付這個逐步進逼銀河帝國霸權寶座的萊茵哈特·馮·羅嚴克拉姆?
為了将權利完完全全掌握手中,萊茵哈特必定打倒與他敵對的軍閥貴族。
看來,大規模的内亂不久即将爆發了!楊手邊握有的情報雖然不多,但無庸置疑的,萊茵哈特以開始針對這件事,着手進行鋪路工作了。
問題是萊茵哈特的布置計劃不僅限于帝國境内,範圍甚至擴及自由行星同盟。
一旦貴族聯合組織與同盟聯手,或者是當萊茵哈特和貴族聯合打得兩敗俱傷時,同盟軍便可乘虛而入,那可就不能等閑視之了。
因此,趁同盟軍在亞姆立紮會戰後元氣大傷,無暇派兵出征之際,萊茵哈特必須做好萬全的準備。
究竟應該怎麼辦呢?
楊試着分析萊茵哈特所設定的情況,對他而言,尚有最低的條件限度,隻要根據最低的條件限度來布局,準錯不了!
他分析整理的結果如下:一,萊茵哈特的兵力要對付門閥貴族已經傾注全力,沒有剩餘兵力。
二,他無法同時兩面發動攻勢。
三,根據一,二的情況來研判,運用謀略比發動武力對付同盟更為恰當。
四,謀略之中,必定暗藏玄機——那便是使敵人分裂,進而互相殘殺。
按照這樣的推算來看,楊已經識破萊茵哈特的計謀了。
由内部分裂同盟軍!
萊茵哈特正是此意!他不得不如此做。
換作是站在萊茵哈特的立場上,楊也會這麼做,除此之外,别無他途。
一旦同盟軍内讧四起,帝國軍便沒有腹背受敵的威脅,除去了後顧之憂,萊茵哈特就可以全力撻伐門閥貴族組織了!
接下來,他會采取何種具體措施呢?——楊進一步思考着,并獲得一個結論。
或許自己想得太多了……楊并不是沒有考慮到這一點。
楊對自己的自信,可不如别人對他的信心多。
不過,他現在所做的并不是追求人道或真理的工作,也不是要求絕對價值的工作,而是勝敗,是競争——它們永遠是相對的,你永遠隻能比對方搶先一步,才能穩操勝算。
說起來簡單,事實上,要比萊茵哈特·馮·羅嚴克拉姆這樣的天才更勝一籌,有如難上青天。
楊覺得有點後悔了。
去年,亞姆立紮會戰之際,楊創下無可比拟的實戰水準,但在開戰之前的作戰會議上,楊并沒有竭盡心力去參與。
當強硬派毫無責任感地高唱主戰論調時,即使會使事态陷及膠着,自己也應該加以阻止的!
(如果當時事态膠着,或許已未戰先敗了哩!)
楊想到這裡,不禁苦笑了起來。
不管怎樣,楊必須将帝國方面所提出的交換俘虜要求,轉報同盟的首都——以國父之名為名的行星——海尼森。
政府應該會欣喜地答應吧!俘虜沒有選舉權,但交換回來的同盟兵則有,選票數目等于二○○萬票加上其家眷的票數。
看來,他們勢必會為此舉行盛大的慶祝典禮!
“尤利安!咱們大概是要走一趟久違了的同盟首都!”
楊的聲音充滿活潑的氣息,令尤利安微微感到不可思議。
典禮,宴會,演講……,海尼森充斥着這些令楊反感的儀式。
可是,楊還是走一趟海尼森。
III
俘虜交換并不是由“兩國政府”之間來執行,因為兩國的政府彼此都主張自己才是人類社會唯一的正統政權,互不承認對方的存在,也無意建立兩國間的外交關系。
這種情形若換作個人立場的問題,大家必須會對他們的頑固和愚昧,感到啼笑皆非。
但站在國家的立場,人們就會以權威尊嚴之名,容忍這種種惡德存在。
是年二月十九日,俘虜交換儀式在伊謝爾倫要塞舉行。
雙方均派軍部代表出席,彼此交換名單後,在證書上簽名。
“銀河帝國軍及自由行星同盟軍,基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