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達亞光速。
在這裡必須探讨一下最初步的相對論,其原理如下-随着速度接近光速,物質的實際質量也會随之增大。
例如,如果太空船以光速的百分之九十九點九的速度航行,那麼船的質量會增加到原來質量的二十二倍;若是以光速的百分之九十九點九九航行,則增加為原來的七十倍;若是以光速的百分之九十九點九九九航行,則增加為原二二三倍!當十億噸的冰塊變成二二三倍時,其質量便達到二二三○億噸。
可以想像得到,當這種約相當于三百萬棟六十層樓高大廈的冰塊,以亞光速沖撞向目标時,會産生什麼樣的後果呢?即使是強大如“處女神的項鍊”,也變得不堪一擊了。
隻是為了避免這些冰塊掉進海尼森本星,發射角度必須小心計劃,稍有差錯,後果就不堪設想了。
十二顆衛星上都沒有人,十二艘冰船上也沒有人,然是不流一滴血的戰争!“……各位有什麼意見嗎?"
先寇布輕輕舉起手來。
“十二個全部摧毀也沒關系嗎?"
為了往後打算,留下幾個比較好吧!他譏諷地問道。
“沒關系!全部破壞吧!”楊毫不猶豫地說道。
楊認為,有一部份的人妄想政變會成功的原因之一,便在于這個“處女神的項鍊”。
這種卑劣的想法是基于即使其它的星系和其它的行星全被敵人占領,海尼森也可以幸存下來繼續抵抗,“處女神的項鍊”正是應這種想法而生的。
但如果想深一層,一旦敵人攻到這裡來,也正意味着戰争己進入敗北前夕了,就算海尼森能幸存,也不過是垂死前的掙紮。
換言之,若能防止敵人侵犯到這裡當然更好,要避免戰争的話,先決條件是必須多作政治及外交上的努力。
以軍事的硬體設備來維持和平,隻是思想僵化的軍國主義者的幻想産物罷了,就思考的水平而言,根本無異于幼童最喜歡看的立體電視動作戲劇。
而劇情總不外乎-有一天,宇宙的彼方突然出現醜惡而好戰的侵略者,既無原因,也沒有理由地向人類發動侵略,于是愛好和平與正義的人類不得不起而抵抗,因此,必須要有強大的兵器和裝備。
每當看見包圍着美麗的海尼森行星的這十二顆衛星,楊聯想到的不是項鍊,而是纏繞在女神咽喉上的毒蛇,令他覺得不快。
總而言之,由于楊一向就對“處女神的項鍊”并不引以為意,又加上覺得有必要實施對硬體信仰的震蕩療法,使敵人放棄癡心妄想的抵抗。
因此,他認為應該值此之際趁機加以徹底破壞。
他在已想到的九個摧毀“處女神的項鍊”的方法中選擇了規模最大的手法,原因就在于此。
作戰展開了。
十二個巨大的冰塊,瞄準十二個攻擊衛星逼近。
那是一種超乎想像的光景,随着速度上升,冰塊的質量也不斷增加,巨大的冰塊和冰塊本身的重量使它成了無堅不摧的強大武器。
衛星的雷達、感應器等的索敵系統,捕捉到了急速接近的冰塊。
不過,冰塊既不是能源波也不是金屬體,隻是氫氧化合物,本身一點危險性也沒有。
隻是冰塊的質量和速度構成了危險因素,衛星的電腦因而開始了運作。
雷射炮瞄準了冰塊,噴出超高熱的能源光柱。
冰塊壁面被打出一個直徑三公尺的正圓形洞穴,但即使是高輸出功率的雷射炮,也不能打穿冰塊。
雷射線特有的徹底指向性反而成了它一大弱點,限制了擴大破壞的範圍。
冰塊的一部份被蒸發,産生大量的水蒸氣,吸收了鐳射的熱能源。
而且在絕對零度的真空狀态下,水蒸氣産生不久即急速冷卻,化成細碎的冰雲,并随着慣性法則,繼續以亞光速向前挺進。
當受到飛彈攻擊時,爆發的光芒更使冰塊增色不少,宏大的效果奇景盡收眼底。
楊的旗艦-休伯利安的艦橋上,人人不發一語地注視着眼前的奇景,監察員則目不轉晴地瞪視着質量計上變化劇烈的數字。
當冰塊即将接近光速時,冰塊的質量也上升到最大值。
發生沖撞了!冰塊碎裂開來,衛星亦然,冰碎片在空中亂舞,在太陽光和行星光的反射下,燦爛奪目的光彩輝映四周的空間。
每一塊碎冰都具有二百噸的質量,但在螢幕上看來,卻似一片片的飛雪在空中輕輕地飄着。
最後連衛星的破片也無法區别了。
Ⅴ
“全部消滅……處女神的項鍊竟然……一個都不剩……全部消滅……”通訊兵在寒了心的狀态下,不斷重複着“全部消滅”。
救國軍事委員會的成員們一個個像鹽柱般地呆立着。
相同的話不斷地在他們的耳中回蕩着,忽然,響起一種重物跌落的聲音。
原來格林希爾上将倒在椅子下,同志們的視線集中在他身上,他無力地用嘶啞的聲音喊道:“一切都完了!軍事革命失敗!我們輸了!投降吧!"
隔了數秒,一陣反對的叫嚣響起,艾凡思上校聲嘶力竭地鼓舞同志們的士氣。
“不!還沒有結束!我們還有人質,海尼森的十億住民,全部都在我們的掌握之中!"
上校用手拍擊着桌面,極力主張道:“而且統合作戰本部長和宇宙艦隊司令長官也被我們抓住了,可以和敵人交換條件,交涉成功的可能性極大。
現在放棄還言之過早呢!"
格林希爾上将凄然搖頭。
“放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