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規定的。
孔子就特别強調要維護這個禮。
大家知道孔子有一句特有名的話,叫“是可忍,孰不可忍”。
什麼事兒把老爺子給氣成這樣了?魯國大夫季氏開宴會跳舞,天子跳舞可以動用64個人,諸侯48個人,大夫32個人,結果季氏居然動用了64個人,孔子氣壞了,你大夫怎麼能擺出天子的架勢來呢,這如果都可以忍受的話,還有啥不能忍的。
我們今天有些人可能會覺得孔夫子有病,人家有錢,願意用128個人你管得着嗎?但是那個時候禮制森嚴,不但管得着,而且必須管。
所以他的思想核心,一個仁,一個禮。
推素質教育
除了思想外,孔子在教育上也功績斐然,打破了學在官府的情況,使平民有受教育的機會。
咱們現在講素質教育,沒有教不會的學生,隻有不會教的老師,你不能用一種方法教學,不能千篇一律。
最早孔聖人就是這種主張,孔子一生三千弟子,72賢人,它這個三千弟子裡面,年齡最大的跟他差個五六歲,最小的比他孫子都小。
他從爺爺教到孫子,不能用一種方法,所以當然是因材施教。
那會兒沒有應試,孔聖人絕對是搞素質教育的。
好多教育思想對今天都很有借鑒意義,咱們現在一寫教育論文,動辄蘇霍姆林斯基說,或者杜威說,其實孔聖人說就已經足夠了。
為了素質教育的推廣,孔子編訂整理了《詩》、《書》、《禮》、《易》、《春秋》,這就是後來儒家的五經,本來還有一個《樂》,隋朝的時候還有六經,後來樂這部經失傳了。
孔子他的标準像就是兩手這麼一搭,佩劍。
然後一般的情況下,這幅畫上邊有一個題款,寫的是大成至聖先師,或者萬世師表,兩邊是一副對聯:“德配天地道冠古今,删述六經垂憲萬世”。
這個對聯說明了孔子述而不作,《論語》雖是他說的,但不是他寫的,是他弟子整理的。
看來大人物都是這樣,釋迦牟尼隻講,也不會自己寫,穆罕默德也是這樣,述而不作。
老子和孔子是春秋時期的兩位著名的思想家。
尤其孔子的儒家思想成為後來曆朝曆代的指導思想。
展百家歌喉
戰國時候,儒墨道法百家争鳴。
首先看墨家,墨子提倡兼愛、非攻、尚賢。
兼愛就是愛一切人,這個有點兒跟仁者愛人相似。
非攻就是不要戰争,不要打仗,保家衛國還可以。
尚賢,任用賢人,進行選舉,最好國君都選舉産生。
這個不太現實,那是美國總統的選舉方法,萬一選出的國君是個犬戎,肯定不讓上。
所以墨家思想在中國古代是最不受重視的,就因為統治者不接受。
這個時候儒家代表是孟子,主張仁政、民貴君輕,政在得民。
給農民土地,不侵犯勞動時間,寬刑薄稅。
國之根本是百姓,孟子的思想就是民本,是最閃耀人文主義光輝的。
他在儒家當中被尊為亞聖,僅次于孔子。
儒家的另一位代表是荀子。
主張制天命而用之。
就是說古代畏天,因為當時自然科學知識有限。
人們把山崩、海嘯、地震、日食、月食都看做是上天的懲罰,所以荀子那會兒就提出來,制天命而用之,你可以利用自然來改造自然。
後來有人把這種思想發展到極緻,叫人定勝天。
這個是不可能的,你勝不了天,地震它就得地震,地震完了這個地方就廢了,得遷走。
你說你能戰勝自然,還在那蓋個城市,還震,服了吧。
千萬少說人定勝天,要不然霸王也不會别姬,但可以利用自然規律來為人民服務。
今天更不應該強調人定勝天的思想,因為這個是非常可怕的,你如果過度開發,就會遭到自然的懲罰。
比如舉一個最簡單的例子,長城是中國農牧業的天然分界線,我們老祖宗很明智的,長城以北的地是不能耕種的,隻能放牧,風吹草低見牛羊,現在呢,風不吹都能看見黃鼠狼。
哪還有草原,就因為耕地,我就不信我就種,種的結果是糧食不長,草也不長,變成荒漠了。
北京幹嗎老刮沙塵暴,就是長城那邊變成荒漠了。
孟子說過,不以規矩,不能成方圓。
人都要有規矩,何況自然。
戰國時期莊子是繼承了老子的道家學說。
他有一句非常有名的話:“巧者勞,智者憂,無能者,無所求。
蔬食者遨遊,泛若不系之舟。
”能者多勞,智者多憂,蔬食者就是平頭百姓,當官的是肉食者。
古詩說:“鐵甲将軍夜渡關,朝臣待漏五更寒。
山寺日高僧未起,算來名利不如閑。
”大概跟莊子的話是一個意思吧。
吓唬老百姓
戰國時期,法家的集大成者是韓非子。
法家咱們講過,商鞅就是法家,法家跟儒家的區别有三點:
第一,法家認為曆史向前發展,當代勝過古代,要進行改革,不能以先王之道,治當今之世,就是說别拿前年的内存條來跑今年的新遊戲。
從統治思想上看,儒家強調的是法先王,幹什麼事兒得學古代。
所以中國古代最牛的帝王是堯、舜、禹、湯、文、武,沒有一個皇帝,敢說我比這哥六個還牛。
你唐太宗也好,康熙大帝也好,他絕對不敢說,我比堯、舜、禹、湯、文、武牛,敢這麼說的,那就是瘋了。
當然現在無所謂了,“唐宗宋祖,稍遜風騷,屬風流人物,還看今朝”,那是現在。
所以儒家是法先王,法家則是法後王的典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