備則出兵入蜀,占領益州,控制了西南的一些地區;孫權占據嶺南,在東南擴展了統治範圍。
220年,曹丕廢掉自己的舅子漢獻帝,在洛陽稱帝建魏,東漢滅亡。
此後,劉備、孫權先後稱帝做王,魏、蜀、吳三國鼎立局面正式形成。
曹丕建立的魏,史稱曹魏。
曹魏延續了曹操的統治方針,建國幾年以後,曹魏國力進入全盛時期。
後來,曹氏大權旁落,司馬氏祖孫三代相繼當權。
221年,劉備在成都稱帝,國号漢,史稱“蜀漢”或“蜀”。
電視劇《三國演義》當中,諸葛亮的軍隊舉的旗子上,寫着鬥大的“蜀”字,太搞了。
就好比日本人舉個旗子上面寫着“倭”一樣。
誰把别人罵自己的東西印在軍旗上啊,心胸寬廣之人!劉備谥号可是漢昭烈帝,不是蜀昭烈帝。
劉備死後,其子劉禅繼位,丞相諸葛亮輔政。
劉禅因為小時候在長坂坡被趙雲悶過,被劉備假摔過,影響了大腦發育,長大後什麼事兒慘就辦什麼,現在快成了一句罵人的詞了,成了傻子窩囊廢的代言。
實際上蜀國建立後,諸葛亮隻活了九年,而蜀國存在了四十多年。
諸葛亮活着的時候,連年出兵北伐,《出師表》裡也說,“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烽火頻年,“國困民虛,決敵之資,唯仰錦耳”,打仗的軍費隻能靠賣布頭了。
打仗就是打錢,兵馬未動,糧草先行,沒錢的幹不過有錢的,人扔原子彈,你扔手榴彈,找倒黴。
諸葛亮六出祁山,姜伯約九伐中原都以失敗告終,關鍵就是後勤跟不上,皇帝不差饑餓兵,渾身是膽的趙子龍你餓他個三天四夜,還能在長坂坡前幾進幾出?以諸葛亮之大才為啥明知不可為而強為之呢?他的《出師表》裡有一句:“漢賊不兩立,王業不偏安,不伐賊王業亦亡。
”劉備建立的是漢,漢應該在洛陽,而不能在成都,如果不讨伐曹魏,蜀漢就沒有生存的必要了。
這就跟當年蔣介石嚷嚷反攻大陸一樣,“中華民國”的總統不能老窩在台灣啊,又不是島主,那成了黃蓉她爹了。
《三國演義》說,諸葛亮本來有幾次能一鼓作氣滅魏了,被弱智兒劉禅急召回來兩次,說我思念相父了,特意召喚相父回來看看。
諸葛亮又不是召喚獸,說來就來說走就走,就這樣戰事擱淺,諸葛亮一生氣吐兩口血,沒幾天就在北伐途中死于五丈原。
雖然《三國演義》有虛構之處,但諸葛亮打仗晦氣總是真的,失街亭、誤軍糧,這些都是老天不幫忙。
諸葛亮死的時候五虎上将也都死幹淨了,姜維獨力難支,于是宦官專權,國勢逐漸衰弱,到263年蜀國被曹魏所滅。
孫權于222年稱王,幾年後稱帝,建都建業。
值得一提的是,230年,孫權曾派将軍衛溫、諸葛直浮海至夷洲,加強了台灣與大陸的經濟文化聯系。
這是古代文獻中關于大陸人大規模到達台灣的最早記錄。
當時到了台灣之後,原住民茹毛飲血,斷發文身,刺面鑿齒。
臉上刻上花紋,可能是為了吓吓野獸,把門牙鑿下來就有點匪夷所思了。
咋吃生肉啊!大陸最搞笑的飯店招牌——正宗台灣牛肉拉面,扯!這是正宗蘭州人跑到台灣做出的拉面。
台灣正宗風味應該是動物一刀砍下來分兩半喝血。
有史為證,隻要熟的東西,一定是正宗大陸風味,都是移民過去的,陳水扁他們家就是清朝移民過去的。
孫權死後,孫吳内亂連年,日益衰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