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四章 忆昔开元全盛日(隋唐) 7、条条大路通大唐

首頁
    世宗大王的時候,頒布訓民正音,才有了朝鮮文字,所以韓國人特别崇拜這個世宗大王。

    但是他頒布訓民正音的時候,當時很多大臣就反對,說夷狄才創文字,吐蕃才創文字,我們各級的制度都是跟中國一樣,我們是中國人,中國人不應該另外自創一套文字。

     新羅還從唐朝引入茶種,印刷術,制瓷,制銅工藝。

    今天到韓國某地旅遊,它的什麼特産,就是銅筷子、銅器、青瓷。

    高麗青瓷非常有名,實際上中國的瓷器最早就是青瓷、白瓷,後來才出現了彩瓷、粉彩,韓國可能一直還停留在青瓷這個水平,現在看起來顯得很古拙,很古舊,實際上是因為後面的制作技法沒學過。

    另外,讀唐詩、寫唐詩也是他們的一大習慣。

    朝鮮人寫唐詩的水平确實相當高,日本人也能寫,但日本人寫的沒有韓國人純正,再往下的話越南人也能寫,那基本上就是打油詩了。

    1910年,朝鮮被日本帝國主義吞并,很多志士流亡中國,其中有一位在江蘇南通居住的時候,留下一首非常有名的詩篇。

    這哥們兒在晚上睡覺時看到天上飛過大雁,一琢磨就寫下這首詩:“一聲南雁攪愁眠,獨上高樓月滿天。

    十二何時非故國,三千餘裡又今年。

    ”一年十二個月,一天十二個時辰,我都在思念着故國。

    朝鮮号稱三千裡江山,又過了一年,還沒能光複。

    “弟兄白發依依裡,父祖青山曆曆邊。

    待到槿花花發日,鴨江春水理歸船。

    ”槿花就是木槿花,韓國的國花,等木槿花開放的時候,從鴨綠江回國,就是說我的國家雖亡,但是光複祖國的志向不息。

    人家也是抒發出一種抱負,但是他不是喊,不是橫掃一切反動派,所以韓國人的漢詩寫得很不錯。

     另外,在姓氏、服裝、節令、風俗等方面,新羅也有濃重的中華文化色彩。

     日本獨立記 漢朝時日本就和中國有友好往來。

     後來在日本的本州島西南部,興起了一個強大的政權,叫邪馬台國。

    這是咱們漢文書籍把它翻譯成邪馬台國,邪馬台實際上就是大和,因為大和日語是YAMATO,我們就把它音譯成了邪馬台。

    當時大和的統治者都是女王、半巫、半人、半神那種東西,終身不能結婚,等于靠神神鬼鬼來統治。

    邪馬台國的卑彌呼女王在魏明帝在位的時候,曾遣使到中國,魏明帝非常高興,冊封卑彌呼為親魏倭王,安東都督府都督。

    所以,以後甭管中原的政權怎麼更疊,日本都向中國稱臣,甚至中國魏晉時宋齊梁陳六代,六朝皇帝都冊封日本的統治者為倭王安東都督府都督、安東将軍、使持節,都督六國軍事,封他類似于這些名字的官銜。

     到了七世紀初,就是隋朝的時候,日本的聖德太子進行改革。

    聖德太子這個人在日本的地位就相當于咱中國的周公,他仿造中國的制度進行改革,國名由YAMATO改成了(nibeng)(日語音),寫成漢字就是日本。

    并把統治者由大王改成天皇,然後把前面幾代的鬼神王都追封為天皇,實際上那會兒都是倭王。

    聖德太子辦的這件事兒要報告給中國,于是遣隋使過來,那個使臣叫小野妹子,但是這是個男的。

    這個小野妹子哥們兒來華之後,給隋炀帝遞上了國書,隋炀帝打開國書一看,寫的是“日出處天子緻書日沒處天子無恙”。

    一下子隋炀帝就火了,你原來是臣子,臣子你現在敢自稱天子,而且你日出處,我日落處,你不咒我嗎?所以隋炀帝非常不高興,但是面子上還過得去,後來就跟官員說,小邦 無禮,以後别讓他來了,日本人我看着煩,就别來了。

     又過了幾年,聖德太子再次遣使來華,這次來又給隋炀帝遞國書,隋炀帝打開國書一看火更大了,因為這個國書上寫的是“東天皇敬白西皇帝”,中國皇帝稱天子,你稱天皇,你不成我爹了嗎?所以隋炀帝就派一個姓裴的侍郎,到日本去罵他們去。

    姓裴的一看波濤洶湧吓得沒敢去,于是就繞道朝鮮,把诏書遞給朝鮮人,你替我罵他就完了,回去複命去了。

    那時候不像今天,說中日兩國一衣帶水,就隔着那麼淺淺的一個海,當年那淺淺的海是難以逾越的天塹,你想那個小破帆船,一百多噸,可能幾十噸,去橫渡那大海簡直是長征。

    所以他必須有島嶼的,讓小船可以一站一站地停,船漏了好補,人也好休息。

    要是沒有這個,風對着帆一頓猛吹,一停發現到了西伯利亞,也可能是印度尼西亞。

    基于這個緣故,隋朝兩次遣使日本都無果而終。

     從貞觀年間,日本派出遣唐使,一共是準備了十九次,成行的是十六次,有三次可能是沒湊夠錢。

    成行的十六次中,成功到達中國的是十三次,沒到達的那三次估計就是吹跑了,去了西伯利亞、印度尼西亞、赤道幾内亞,船散人喂魚,這都有可能。

     日本的大化改新是由留學唐朝的人回國策劃的。

    公元646年,孝德天皇開始大化改新,日本就是從這一年開始有的年号,以前日本天皇沒有年号。

    大化改新到1868年明治天皇的明治維新,中間這1200多年,在日本曆史上稱之為唐化時期。

    
上一頁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