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兵,你還來什麼勁呢?所以昭君出塞的作用是,密切漢匈關系,互市興旺,文化往來增多,雙方和睦相處。
匈奴跟漢朝打仗不就為了搶東西嗎,不用搶,你要鐵器、絲綢,我要馬匹、毛皮,咱們換不就完了嗎,這個對雙方都有好處。
所以史學家翦伯贊先生稱贊王昭君說“漢武雄圖載史篇,長城萬裡盡烽煙。
何如一曲琵琶好,鳴镝無聲五十年”。
古代打仗打不起,農業經濟基礎薄弱,一打就沒,所以漢武帝打了這麼多年仗,到晚年一看,高祖、惠帝、文帝、景帝70多年的積累讓他打光了,導緻漢朝由盛轉衰。
烽煙四起,還不如昭君出塞一曲琵琶好,五十年不打仗。
當然王昭君琵琶管用也是有前提的,以前沒少給人送宮女,就是不管用,偏偏這時候管用,因為匈奴已經被打服了,是在戰勝的基礎上送過去的。
匈奴李小二
中國古代朝代的疆域跟今天版圖的概念大不一樣,疆域按今天的話講就是勢力範圍。
盛唐時期1600萬平方公裡,沒錯,也就三年。
漢朝極盛的時候1400萬平方公裡,沒錯,也就漢武帝的時期是1400萬。
新皇帝一繼位就少了,他覺得我爸我爺爺要那麼大地幹什麼,往回撤,不要了。
他有他的理由,先皇好大喜功連年戰争,軍隊一下深入新疆那麼老遠,建一城堡,表示這個地歸我,但歸我的地種不了糧食,糧食還得中原年年往那兒運,還沒運到就被路上的運糧人吃差不多了。
這事不劃算,這地就不要了,撤回來。
當時基本是這種格局,疆域有大有小,實際上就是勢力範圍的消長。
不像今天說我這兒立界碑,這地永遠是我的。
匈奴是遊牧民族,就更談不上有什麼領土了。
昭君當國,漢匈40多年和睦相處。
直到東漢,匈奴分為南北二部。
南匈奴與漢人雜居,咱們不定誰就是匈奴人的後代,完全有可能。
北京是遼金元明清五朝故都,除了明朝,遼金元清全是少數民族,所以北京這個地方自古胡漢雜居,胡人統治的時間可能比漢人還要長。
你說我是最正宗的華夏民族,不可能。
孔子說的都可能是閩南話,因為北京話是滿語、蒙語跟北方方言的混合種,是胡音。
1928年國民政府定國語的時候,北京話以一票的優勢戰勝廣州話,廣州話差點成了國語,其實那才是古漢語。
南匈奴跟漢人融合後,北匈奴退居漠北,威脅中原。
東漢初,窦固、窦憲伯侄倆大敗北匈奴,北匈奴政權瓦解。
他們在中國史籍上的最後一次記載是公元119年,此後蹤迹不見。
兩個世紀以後在歐洲出現,其間200年他們在哪兒待着,不知道,他們出土文物很少,因為匈奴沒有文字,所以出土了也不知道是不是他們的貨,自己沒有文字記載,周邊的民族也沒有記載,所以曆史學家就隻能推測。
匈奴人在西徙的時候,打敗了哥特人,哥特人打敗了日耳曼
人,日耳曼人消滅了羅馬帝國。
所以羅馬帝國要跟漢帝比,我們手下敗将的手下敗将的手下敗将的手下敗将,實力跟我們差N等了。
當時北匈奴是很厲害的,五世紀的時候,在歐洲的匈奴人産生了一個著名的國王,叫阿提拉大王,今天在歐洲,阿提拉都是魔鬼的化身的意思。
歐洲一說阿提拉或者成吉思汗,都是魔鬼的化身、上帝之鞭,意思是上帝派他們來進行末日審判,來拷打基督徒的。
當時阿提拉橫掃歐洲,歐洲各國的君主聯合起來跟他作戰都失敗了,最後給他進貢了一個日耳曼絕色美女,新婚之夜才将他暗殺了。
阿提拉一死,幾個兒子争王位,匈奴帝國迅速瓦解。
接着匈奴人就分成幾支在歐洲定居下來,最主要的一支被稱之為馬紮爾人,他們在歐洲定居建立了一個國家叫匈牙利,一直到今天。
匈牙利英文Hungary的頭三個字母是Hun,在英語裡就是匈奴的意思。
因為上千年的混血,今天去匈牙利已經看不出匈牙利人有黃種人的模樣了,看到的是白人。
但是中心廣場上古代國王的雕像明顯是蒙古利亞人種,而且根據歐洲史籍對阿提拉的記載,不像歐洲人一樣五官很分明很誇張,而是扁平臉,小眼睛,細細的眉,塌鼻梁,明顯是黃種人。
另外,隻有中國人、朝鮮半島、日本、越南、蒙古、匈牙利這六個地方的人是姓在前,名在後,叫李小二,其他全是小二李。
匈牙利人叫李小二,也算是先輩屬于黃種人的例證。
據說,芬蘭人,還有愛沙尼亞人,可能也有點匈奴人的血統。
點背的張骞
漢武帝為反擊匈奴,派張骞出使西域,到過大月氏等國,司馬遷将此行稱為鑿空。
西域在地圖上是指:玉門關、陽關以西,蔥嶺(就是帕米爾高原)以東。
其實主要是今天的新疆地區,人種以高加索人種為主,語言是印歐語系,吐火羅語,相當于印度文字。
所以當時玉門關、陽關就是國境線,天涯海角,“勸君更進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春風不度玉門關”說的正是這個。
大月氏本在祁連山,被匈奴打敗後,匈奴單于拿大月氏王的腦袋做酒器,兩國應該不共戴天。
所以漢武帝就想聯絡大月氏夾攻匈奴,後聽說大月氏遷到了西域,就派張骞帶了100多人出使,這就是通西域的目的。
張骞也點兒背,剛一出玉門關就被匈奴俘虜了,因為當時玉門關被匈奴控制着。
匈奴讓他在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