宰相還是沒有。
朱元璋立下聖旨,皇明祖訓:“後世子孫不得預立丞相,臣工敢言立相者斬。
”你不能立丞相。
你的大臣要建議你立丞相,你怎麼辦?把他殺了。
你看這宋朝皇帝的祖訓——不得刑戮士大夫及上疏言事者。
再看這個:“臣工敢言立相者斬”。
你敢說立相,我就宰了你。
宋朝是最可愛的王朝,他宅心仁厚,你看明朝這幫人,就沒法說了。
所以中央的權力給分散了,這個中國的宰相由獨相、群相到廢相,徹底沒有了。
三個方向盤
地方實行三司分權:承宣布政使司,管理民政和财政;提刑按察使司,管理監察和司法;都指揮使司,管理軍政,統稱為三司。
這三司的級别是這個都指揮使司最高,正二品。
然後這個布政司是正三品,按察司是從三品。
他這麼搞,第一是跟這個蒙古人不會玩兒有關。
秦漢的時候地方行政機構是幾級?郡縣兩級。
然後到了漢朝郡國并行,郡國,也是轄縣。
東漢末年開始,州郡縣三級。
隋唐兩朝為了減輕人民負擔,去了一級,改成州縣兩級。
但因為唐朝疆域太大了,州縣不夠,所以劃天下為二十二個道,進行監察。
後來的道就變成了實際的一級掌管,變成了道、州、縣三級。
北宋改道為路,路州縣三級。
北宋的路一級設立四個長官,帥司、憲司、倉司、漕司。
帥司叫經略安撫使,這個實際上是權力最重的。
像範仲淹,經略安撫使兼知延州,抵抗西夏。
憲
司就是咱們講過的這個提點刑獄使。
倉司,即提舉常平使,專管水利、茶鹽。
王安石變法推行後,倉司也負責監督推行常平新法。
漕司就是咱們講過的轉運使。
所以宋朝實際上地方就是四個機構。
到了元朝他不會玩兒嘛,他又來一個行中書省。
等于這個四司合一了。
合一你這個權力就大了,大了之後到了明朝,等于又給分回去,從四司變成了三司。
相當于省長由一個變成了仨。
所以明朝一個省有三個省長,另外這省的名稱變成了布政司,後來又簡稱藩台。
你看電視劇裡邊老提藩台衙門,藩台就是布政司。
按察司,簡稱是臬台。
都指揮使司簡稱都司。
後來感覺到這個權力太分散,政出多門不好辦,就由中央派出官員巡撫某地,無定期、無定員。
到了明末,巡撫變成了正式的機構,就相當于省長了。
然後三司就變成了巡撫的下級。
到了清朝,巡撫是正二品,布政司和按察司都變成三品,成為巡撫的下級,相當于民政廳、财政廳、司法廳、檢察廳。
都司就更低了,成為綠營兵裡邊的中級官職。
五個車轱辘
中央改大都督府為五軍都督府。
朱元璋初置統軍大元帥府,後改為樞密院,又改之為大都督府,節制中外諸軍事。
洪武十三年(1380)以大都督府權力太大為由,在廢丞相制的同時,為防止軍權的過分集中,也廢大都督府,改為中、左、右、前、後五軍都督府,分别管理京師及各地衛所。
五軍都督府各設左、右都督,正一品;都督同知,從一品;都督佥事,正二品。
反正一堆都督。
而且這些都督們沒有調兵權。
五軍都督府和兵部互相制約,到打仗的時候,都督府統兵,兵部調兵,皇帝臨時派你為提督軍務總兵官到某地去打仗,所以像提督、總兵到後來也就變成了一個實職,一開始都是差遣。
這個性質有些類似如今的市容整理辦公室,一開始就是臨時治事,後來這就成了常設機構了。
所以這
樣一來的話這個兵權就也被分散了。
這是我們講的明朝怎麼在中央,怎麼在官制上進行改革,廢丞相,地方設三司。
然後中央五軍都督府分立。
遺體捐贈法
明朝律法森嚴,大明律增加了經濟立法的内容。
說明當時商品經濟有一定的發展。
朱元璋的時候規定,官員貪污超過六十貫,就相當于六十兩白銀。
你貪污如果超過六十兩銀子,就被剝皮實草,皮扒下來,添上稻草,做成标本傳遞。
這是貪官的下場。
不許危害百姓。
然後你這剝皮實草怎麼弄呢?就是說,傳遞完了幹嗎?你的皮做成那個法鼓,就是那個縣衙門口那個,百姓擊鼓鳴冤,那鼓皮都是貪官皮。
然後做這個縣官的椅子的坐墊。
你坐在那裡你就得想想,你前任怎麼死的,你小心點。
然後包括咱這漢字數字的大寫,這都是朱元璋發明的。
你看他不認得字,能造字,省得你改啊。
一兩銀子,你把這數變十兩了,這你怎麼改啊?都是朱元璋發明啊,剝皮實草,這個非常的殘忍。
能解決貪污問題嗎?解決不了。
你扒一個十個站出來,因為能被扒的畢竟是太少數了,你解決不了。
殺幾個貪官,表揚幾個清官,解決得了問題嗎?它是制度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