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可能不止九個。
其中一些常見的比如郎中令,相當于宮廷警衛;典客,相當于外交部禮賓司;宗正,掌管皇族内部事務;少府,處理山河湖海稅收和手工業制造;廷尉,是管司法的。
諸卿之下,地方設立郡,再往下是縣,再往下是鄉,鄉下面是裡。
鄉、裡的領頭人,不是朝廷任命的,而是當地自己選出來的,就是村民自治委員會,跟居委會的性質差不多。
這種制度就叫中央集權。
從皇帝往下,一直到縣,一杆子插到底。
這個讓後來的班主任、班長、課代表、小組長都受益,從學生會到包工隊一直在效仿。
秦漢時期還沒有品級,要區别一個官的大小主要看他的工資。
太尉和丞相是萬石,就是一年的工資是一萬石糧食(好像是小米),一石是150斤,一年給150萬斤糧食,你愛幹嗎幹嗎去,什麼東西都可以拿糧食換。
那個時候貨币不是很發達,所以萬石糧食很多是拿來當錢用,買機票啊什麼的都用米買。
所以網上說,你MP3買來多少米就是花了多少錢的意思,比Money首字母的說法更有依據。
此外區别官員大小的方法是看官服上佩戴的绶帶,系在腰間一直垂到下面的大绶帶。
還有就看你佩戴的官印,那會兒因為官印都很小,是可以佩戴在身上的。
萬石的丞相和太尉是金印紫绶,印是金的,绶帶是紫的;五千石的禦史大夫是銀印青绶(以至于到後來明清時期的很多朝代,官員加銜叫什麼金紫光祿大夫、銀青光祿大夫,出處就在這裡。
不過那時候已經有品級了,官印太大個兒,除了想鍛煉身體的也不會系身上,更不會戴绶帶);再往下兩千石的諸卿和郡守是銅印黃绶;千石的萬戶縣令(不到萬戶的是縣長)是木印黑绶。
下面就沒有了,它的等級制度森嚴,層層管理,比以前分封制的封邦建國有更大的積極意義。
第三,秦律,特點就是輕罪重刑。
你随地吐痰,吊起來打。
車書成一家
再來看經濟:第一,承認土地私有;第二,統一度量衡;第三,統一貨币(一律是那種圓形方孔錢,孔方兄);第四,統一車軌修馳道。
車軌是車輪之間的距離,輪間距。
馳道就相當于今天的國道,為什麼要統一這個呢?比如說現在修的馳道是并行幾輛車,你這個輪間距得一緻啊!要不然寬窄遠近各不同,你得買保險。
文化方面:書同文。
一律采用小篆和隸書。
這個書同文和前面的車同軌是被後世史家津津樂道的秦始皇的兩大功績,還用文軌車書代表國家的統一,古文獻、古詩詞當中就經常看到這兩個字。
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頒布聖旨:“國家興自北土,徙居平城,雖富有四海,然文軌未一。
”唐朝詩人溫庭筠《送渤海王子歸國》:“疆理雖重海,車書本一家。
”金朝海陵王完顔亮伐宋,作詩雲“萬裡車書一混同,江南豈有别疆封。
”車書一家、文軌未一,萬裡車書一混同,都是這個意思,象征國家的統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