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二章 良辰美景他家田 5.甲午一战惊天人

首頁
    這張照片,我們也看到李鴻章。

    ”甲午戰争後,李鴻章代表中國簽訂城下之盟,這兩位被西方稱為“東方俾斯麥”的人物坐到了一起。

    李鴻章是青年伊藤博文的偶像,年輕的伊藤博文曾經在維新時期到訪中國,對這位晚清政府中倡導洋務運動,創辦江南制造局、天津機器局、北洋艦隊、輪船招商局、電報局、開平礦務局、派遣中國第一批學生留美,最具世界眼光和擔當的中堂大人滿是景仰。

    事隔不久,這位後輩小生同昔年偶像再次見面,雙方的地位發生了戲劇性變化。

    “當伊藤博文提出來要台灣的時候,李鴻章談都不跟他談啊,你談什麼台灣啊,談都不談。

    可是形勢比人強,我們看到當時日本人的口氣,大家看看那幾段伊藤博文跟李鴻章的對話,伊藤博文說,中堂,我此次節略,但有‘允’,‘不允’兩句話而已。

    就是說隻有答應或不答應,YESORNO兩句話,你是YESORNO答應不答應?李鴻章說,難道不準分辯?我跟你辯都不能辯嗎?伊藤博文說,你辯好了,但不能減少,我要的條件不能減少,随便你辯可是不能減少。

    你想想這是什麼口氣啊!李鴻章是在這種情形底下跟日本的伊藤博文談判的。

    ”弱國無外交,國運如此,大清國國力弱到了極點,在這個過程中間,李鴻章被推到這樣一個位置上頭,非常無奈。

     “我們再看後來對于台灣,李鴻章說如果不肯讓,不肯割讓台灣給你,又将如何?伊藤博文說,如果所讓之地必須以兵力所到之地。

    我兵若深入山東各省,将如之何?意思是說,你不給我台灣,我就要你山東了,我打到山東去了。

    做這個假設,做這個威脅。

    李鴻章有什麼辦法,是犧牲山東呢,還是犧牲台灣?”日本以深入山東并進入各省相脅,言外之意是你願意犧牲台灣還是願意亡國。

    李鴻章沒有選擇,他怎麼會不知道合約一旦簽下,自己的名節毀于一旦,死後仍得背負罵名。

     “我們再看日本人吵着要辦手續,就一個月。

    李鴻章說時間來不及,兩個月吧。

    李鴻章說,頭緒紛繁,兩月方寬,辦事較妥;貴國何必急急,台灣已是口中之物。

    你看伊藤博文怎麼說,伊藤博文說尚未下咽,饑甚。

    口中之物,我還沒咽在肚子裡面,我肚子餓得要死。

    你看這什麼口氣啊,日本的王八蛋。

    ” 李鴻章與伊藤博文的談判,是一場羔羊與惡狼的談判。

    李鴻章全無談判的籌碼,這位73歲高齡的老人,抱着争得一分是一分的态度,拼力力争,“舌敝唇焦,磨到盡頭處”,其實根本沒有可商量餘地,李鴻章不願意自己的名字出現在恥辱的條約上,最後卻不得不簽下了中國近代史上最恥辱的《馬關條約》。

     《馬關條約》割讓台灣、澎湖、遼東三大島嶼給日本,使台灣跟祖國隔離。

    它大大刺激了列強瓜分中國的野心,各國争相在中國劃分勢力範圍。

    如果說甲午戰争以前,列強對大清帝國還有最後一絲敬畏的話,甲午戰争之後這種敬畏徹底沒有了。

    甲午戰争以前我們打敗仗都是輸給英法。

    輸給英法不丢人,全世界誰打得過英法?俄羅斯打不過,美國打不過,澳洲更甭提了,非洲還用說嗎,拉美誰能打得過你,拉美不是從西班牙、葡萄牙這“兩顆牙”手裡獨立出來的嗎?所以誰都打不過英法,我們輸了也不丢人。

    現在被誰打了?日本,一千多年跟我們低聲下氣的日本。

    “以寥寥數艦之舟師,區區數萬人之衆,一戰而剪我最親之藩屬,再戰而陪都動搖,三戰而奪我最堅之海口,四戰而威海之海軍大替矣。

    ”中國這人就丢大了,中國在亞洲稱王的時期也結束了。

    一千多年漢唐以來形成的以中國為亞洲中心的體系被颠覆了。

    甲午一戰颠倒乾坤,日本國力不如中國,都能把中國打成這樣,那西方列強一看日本都行,咱哥幾個别客氣了,來吧,争相在中國劃分勢力範圍。

    特别是這一仗打完,台灣就出去了,1895年台灣被占領,直至1945年抗戰勝利,台灣光複,整整被日本占領了50年。

    這50年小日本在台灣推行奴化教育,台灣人起日本名字,按日式的起居飲食,家家不能供祖先,要建神社,供日本的天照大神。

    每天中午老師帶着學生向東京皇宮方向遙拜,學生的課本裡面的世界地圖,日本、台灣、朝鮮是一種顔色。

    扉頁上都印着這麼一段話,“大日本天皇陛下對本土人民、半島人民、台灣人民皆愛若赤子”,就這樣向台灣人灌輸這種觀念,日本、台灣、朝鮮是一個國家,都是天皇陛下的子民。

    
上一頁 章節目錄 下一章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