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19歲來華,唐玄宗
非常喜歡他,給他起漢名叫晁衡,在中國任官,官居秘書監監正。
用我們今天的話講就是國家圖書館和國家檔案館館長,從三品,這個位置太重要了,你想國家檔案館館長,國家檔案歸他管,這都是絕密信息和國家機密。
晁衡在中國三十多年,娶妻生子,他兒子可能二三十歲才知道父親是日本人。
原來我爹是日本人,日本在哪兒?你給我講講日本吧!晁衡覺得自己年事已高,就向唐玄宗辭行,想回日本,唐玄宗不放,晁卿歸國真不舍得,不讓他走。
結果那年中秋節,興慶宮大宴文武,群臣賦詩,輪到晁衡的時候,作詩雲“翹首望長天,神馳奈良邊。
三笠山頂上,想又皎月圓。
”我人在長安,心在奈良,我家鄉的那個山,頂上的月亮也升起來了,月亮圓的時候人也團圓。
所以玄宗見他既然這麼想家,那就回去吧。
他這才跟着遣唐使的船回國。
晁衡跟李白、王維都是哥們兒,他走的時候李白、王維都給送别,依依不舍。
王維賦詩《送秘書晁監還日本國》,“積水不可極,安知滄海東。
九州何處遠,萬裡若乘空。
向國唯看日,歸帆但信風。
鳌身映天黑,魚眼射波紅。
鄉樹扶桑外,主人孤島中。
别離方異域,音信若為通。
”晁衡一出海就遇到風暴,傳回消息說晁大人遇難,李白都快哭死過去了,作詩雲:“日本晁卿辭帝都,征帆一片繞蓬壺。
明月不歸沉碧海,白雲愁色滿蒼梧。
”後來消息傳來沒死,給刮到越南去了。
那會兒那船是帆船,風一刮,又沒指南針,就隻好跟着感覺走,登陸之後一看是越南。
晁衡說明身份,安南都護一看,原來您是秘書監晁大人,趕緊給送到長安去了,結果繞一圈又回去了。
晁衡後來終老長安,客死在中國,終身沒能回到日本國。
因為你再出海,刮到印尼去就完了,好歹越南當時是中國領土,屬于安南都護所管,你要是刮印尼去,當時那邊不是中國地兒,麻煩了,再讓土人吃了你。
晁衡是中日交流的典範,日本有很多這樣到中國來做了官的留學生。
唐朝與新羅的友好往來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新羅就是今天的朝鮮,隋朝時朝鮮半島上還是三個國家,高麗、新羅和百濟。
其中高麗是最大的,在今天中國的東北都有它的領土,而新羅和百濟就是在今天的韓國地區,半島的南部。
這三國鼎立
隋朝的時候,隋炀帝三征高麗無功而返。
唐太宗征高麗也是無功而返,他赫赫武功,征高麗的下場和隋炀帝相同。
可能主要原因就是那個地方太冷,交通不便。
唐高宗時,一開始打高麗也多次失敗,曾派唐朝的名将蘇定方帶領猛将契苾何力多次征讨,以蘇定方之能耐,雖然把高麗軍打敗了無數次,但最終都因為天寒路遠,功虧一篑。
于是唐高宗改變了外交策略,遠交近攻,聯絡新羅去攻高麗和百濟。
唐高宗娘兼老婆的武則天掌權時,派薛仁貴和李勣最後一次往伐,當時李勣已經73歲了,高齡挂帥出征,終于把高麗給滅了。
滅掉高麗之後,高麗的王族勳臣這幫人就遷入中原,擱在山東,最終融入漢民族。
後來朝鮮曆史上又出現一個高麗王朝,那個高麗王朝是當地朝鮮人建立的王朝,跟這個高麗完全不是一回事,隻不過打着高麗的旗号而已。
唐朝還跟新羅聯手去滅百濟,唐羅聯軍一共是19萬,其中唐軍15萬,新羅軍4萬,所以主要是唐軍滅的百濟。
今天韓國人供奉的民族英雄,一個是李舜臣,那是抗日的,确實值得供奉,還有一個叫階伯将軍,韓國有很多他的畫像、銅像,相當于韓國的文天祥,他就是百濟的大将。
當唐羅聯軍19萬進攻百濟的時候,百濟王都投降了,就階伯率五千勇士抵抗,最後全軍覆沒,戰死沙場。
新羅是在唐王朝的幫助下,完成的統一,所以新羅跟唐朝的關系就非常的友好。
新羅王朝的領土,不是今天全部的朝鮮半島,當時唐朝和新羅的邊界并不在鴨綠江,而是應該在大同江。
今天的平壤以北,在當時還是中國的土地。
中國皇上一過生日,新羅的女王都給皇上繡衣服,還得寫贊詩,很恭順。
唐朝的留學生中以新羅的最多,最有名是漢學始祖崔緻遠,好像在揚州那個地方當過地方官。
關于留學生問題,好像今天也差不多,你看哪個學校一說招外國留學生,基本都是新羅的。
在韓國高考壓力比咱們中國更重,所以那幫人哪兒也考不上,隻好跑中國混,混好了混一個北大。
其實他們的水平,别說北大了,北小也考不上。
咱們中國的教育體制也不值錢,像哈佛、牛津、劍橋、麻省理工,這樣學校會因為你是外國人,你有錢就能給你上嗎?北大無所謂,北大、清華等于就是賤賣了,韓國人給錢就來吧!于是出現咱現在的狀況,新羅的留學生最多,哪兒都有,到處聽到前轱辘不轉後轱辘轉思密達。
新羅立國,參用了唐朝制度,設立國學,教授儒學。
要是在古代朝鮮,1910年被日本帝國主義吞并以前,如果不認識漢字,想做官是沒戲的,扒拉土坷垃去吧!直到朝鮮王朝第四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