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四章 忆昔开元全盛日(隋唐) 7、条条大路通大唐

首頁
    日本一直把中國叫做唐國、唐土,後來日本看不起中國的重要原因,就是他認為中國隻有在唐朝的時候才可以稱中國,唐朝以後中國就不配稱中國了。

    他認為他才是中國,因為他繼承唐朝這套東西繼承得很好。

    尤其對于中國宋、明兩朝被少數民族滅掉,唐漢被蠻夷所制這兩段曆史,日本是非常看不起的,所以他才敢出兵打中國。

    既然蒙古人可以入主中原,女真人可以入主中原,我日本人也可以。

    比如,從甲午戰争日本發表的文告來看,都是以中華正統自居,号召反清複明。

    包括孫中山他們在日本設立大本營,也是反清複明的感覺,表示日本是中華道統之所在。

    以至于後來入主中原好幾次沒成功,他就惱羞成怒,開始篡改教科書。

     中國在唐朝之後跟日本官方的往來就斷絕了,一直到明朝永樂皇帝的時候,官方往來才恢複,私人往來比如商人,也開始恢複。

    當時日本有個足利幕府,就是一休裡面的将軍足利義滿,他派使臣到中國來。

    明朝皇帝問這個使臣,日本國什麼樣,然後這個使臣就寫了一首詩,回答明朝的皇帝,答大明皇帝問日本風俗:“國比中原國,人如上古人。

    衣冠唐制度,禮樂漢君臣。

    銀甕焙新酒,金刀脍錦鱗。

    年年三二月,桃李一般春。

    ”衣冠唐制度,禮樂漢君臣,禮制風俗完全跟中國是一樣的,而且年年三二月,桃李一般春,開花的季節也跟中國一樣。

    所以有良心的日本人講,中國是日本2600年文化的母親,且不說日本的文化有沒有2600年,中國是母親,日本是兒子沒錯。

     朝鮮人也是這麼認為的,當年我們抗美援朝,幫助朝鮮奪回江山的時候,朝鮮的宣祖大王激動得不得了:“中國父母也,我國與日本同是外國也,如子也。

    以言其父母之于子,則我國孝子也,日本賊子也。

    ”他說我們和日本都是你們的兒子,但不一樣,我們國家是好孩子,日本是賊孩子。

    其實現在韓國更賊,狼子野心,他得虧是兩半,得虧現在還小。

    他要是強大起來更慘,極端民族狂熱,死要面子活受罪,為了赢什麼缺德事兒都幹得出來。

    日本的大化改新是由唐朝人策劃的。

    新政中的制度,以唐制為藍本,唐朝設立三省六部,日本設立二官八省一台。

    直到今天,日本的部級單位仍然叫省,防衛省、财務省、文部省,都叫省。

    日本都城則完全仿造長安,日本的平安京就是袖珍的長安城。

    學校教授儒學,這都跟中國一樣。

    中國的銅錢在日本可以直接當錢花兒,日本戰國時代有一個名将,他的家徽(日本的每個武将都有一個家徽)就是六枚永樂通寶,見錢眼開這哥們兒。

    日本很少發行自己的錢,都是用中國的錢。

     對中日交往作出突出貢獻的人物是日本的吉備真備和中國的高僧鑒真。

    吉備真備和日本留學生空海創立了日本文字,平假名和片假名。

    日本原來沒有文字,沒有文字怎麼辦?用漢字表音, 但是用漢字表音的話,寫出來的書雖然每個字都認得,連一塊兒你卻不知道什麼意思了。

    漢字是單音節,我,一個字一個音,日語是(wataxi),寫出來是瓦塔西。

    整句話,我是個日本人,你寫出來就是一大串瓦塔西叉叉叉。

    單純漢字表音行不通的話,那怎麼辦?他的辦法是用漢字的偏旁部首,創立了平假名和片假名。

    日本人很有自知之明,他的字叫假名,而漢字叫真名,一個小學畢業的日本人,也能夠掌握一千多個漢字,而且人家還是主要的正體字,不像咱們這種簡化字。

    要到了日本大街上的話,基本上你不會有文字障礙。

    找路什麼的時候,路标上幾乎都是有繁體字的,感覺就像在香港,到東京什麼感覺,在香港就什麼感覺,因為香港和東京都隻有語言障礙(這兩個地方說的話你全都不懂),但是絕對沒有文字障礙。

     大和尚東渡 中國高僧鑒真,這個人太了不起了! 我那年去揚州比賽,當地的教育部門請我們在飯店吃飯,一進去一個橫幅,把我樂壞了!紀念鑒真大師東渡日本及豆腐傳入日本1250周年,要不說學曆史有用,你學數理化,學那麼多東西,跟人聊天用不上。

    吃飯的時候不會聊人的咬合力和鳄魚的咬合力有什麼區别,為什麼鳄魚生吞河馬,人卻吃豆腐,談那個沒勁。

    應該談曆史,豆腐是誰傳入日本的?鑒真大師。

    有學問! 鑒真大師是大菩薩轉世,與佛有緣,三歲出家,屬于律宗的高僧。

    中國佛教分為十宗,律宗是持戒律最嚴的一派,比如律宗高僧都是過午不食,一天兩頓飯,近代著名的高僧弘一大師也是律宗。

     鑒真大師55歲那年,兩個日本高僧,普照和榮睿,來到中國求法。

    日本佛教戒律不完備,僧人不能按照律儀受戒。

    普照和榮睿來到中國就請鑒真大師東渡扶桑,傳播佛法,鑒真大師毅然答應。

    當時他已經55歲高齡了,今天55歲不算什麼,40歲到70歲算中年,70歲以上算老年,當時是人活七十古來稀,55歲就不得了了。

    所以弟子們都勸鑒真大師不要冒這個險,鑒真大師為了弘揚佛法,毅然六次東渡。

    
上一頁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