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得特别明顯。
所以,這張照片獲獎了。
香腸當導彈
再一個,就是古巴導彈危機。
咱講尼克松跟赫魯曉夫的廚房辯論,誰的政治制度更優越,然後赫魯曉夫呢,在尼克松回訪的時候,帶他參觀蘇聯的香腸生産車間。
你不是說我們蘇聯的經濟落後嗎?你看我們這兒吃得也不錯。
結果在參觀香腸生産車間的時候,他的“IBM”本性發作了,他就指着這個香腸生産車間,跟尼克松就說,我們正在以這種速度生産洲際導彈,一下把尼克松吓壞了,尼克松沒跟這路人打過交道,不知道這路人是張嘴就來,回到美國國會他就說,赫魯曉夫跟我講,他們在以生産香腸的速度生産洲際導彈。
然後,美國一聽也吓壞了,咱也得以這種速度生産啊。
問題是美國當真了,他們不知道蘇聯是開玩笑啊,這一下美蘇戰略核武器的差距越來越大了。
到20世紀60年代初,美國能夠扔到蘇聯本土的核導彈,就是這個洲際導彈是200枚,蘇聯隻有3枚。
閱兵的時候,車拉着這3枚導彈,一圈一圈轉。
後來美國外交官看出破綻來了,這輛車的号碼,怎麼剛才見過,怎麼又來一遍?你換個車牌子,再一遍一遍轉也不遲呀。
後來,蘇聯就把他的導彈運進了古巴,古巴離着美國90海裡,你這一千多公裡射程的導彈進去,當時的第三次世界大戰一觸即發。
美國的25萬名陸軍士兵,9萬名海軍陸戰隊,做好了在古巴登陸的準備,以6艘航母為核心,200艘軍艦組成一個龐大艦隊,把古巴島圍得鐵桶一般。
然後美國的轟炸機帶着氫彈,24小時不着陸,就在上空飛,他不着陸,一旦接到命令,馬上就可以飛到蘇聯。
用美國的話講,兩個小時之内,讓蘇聯變成一堆冒着煙的廢墟,把蘇聯從地圖上徹底抹掉。
它那個飛機帶四顆氫彈,一顆氫彈的當量是500萬噸,相當于廣島原子彈的250倍。
莫斯科來一下,列甯格勒來一下,蘇聯就沒了,你剩下森林有什麼用?就沒了。
所以,第三次世界大戰一觸即發的時候,蘇聯退讓了,證明戰略優勢在美國那邊。
這個時候美蘇兩國的對華關系是中美敵對,中蘇破裂。
朋友輪流轉
到了七十年代初,美國的總統是尼克松,蘇聯是勃列日涅夫,這個時期美蘇争霸的态勢是蘇攻美守時期,就是蘇聯占優勢。
蘇聯占優勢的一個重要原因是,咱們前面講過勃列日涅夫的改革,他主要擱在重工業,而且他不顧國力不如美國的現實,加大軍事投入。
老百姓沒吃的都不要緊,我得造原子彈,我得放衛星,軍事擺在第一位,坦克比面包多,火箭比香腸多,是這樣一種策略。
美國在這個時候經濟先危機,後滞脹,然後布雷頓森林體系崩潰,陷于侵略戰争的泥潭,所以美國這個時候處于守勢。
這個時候最能體現蘇攻的就是1979年蘇聯侵占阿富汗。
美守的表現,就是美國從越南撤軍。
美國在越南戰争中打赢了每一場戰鬥,越南人民軍從來沒有在戰場上取得過一次勝利。
戰争打了14年,陣亡了5.8萬人,越南軍隊的損失是160萬,老百姓的損失是1000萬以上。
但是最後美國不得不撤出越南,你赢得了每一場戰鬥,輸掉了整個戰争,再打下去沒勁了。
落後的國家是不可戰勝的,再打下去就沒勁了,他沒有什麼值得你消滅的目标,你想給他造成1美元的損失,你可能扔幾十美元的炸彈。
美國要想撤出越南,誰是越南的老大?誰給越南罩着呢?中國嘛,我們是越南大金主,越南打仗的錢是我們給的。
所以,這就聯系到咱們中國史的内容了,就是中美關系正常化。
這裡邊有三個時間,1971年基辛格秘密訪華,1972年尼克松訪華,1979年中美建交。
騙局終必收場
20世紀80年代的美蘇争霸,這個時候的美國領導人就是電影演員出身的裡根總統,而且是美國當選總統裡邊,年齡最大的,他當上總統的時候都69歲了。
蘇聯這邊就是年輕的戈爾巴喬夫,他成了當時蘇聯的領導人。
這個時候,美國重新占有了優勢,原因是美國的經濟複蘇了,而蘇聯呢,在勃列日涅夫的極盛之後窮兵黩武,極盛轉衰。
這個時候主要有這麼幾件大事。
第一件大事,是美國的星球大戰計劃和小規模局部戰争。
美國人要在地球外邊放衛星,衛星上帶着激光粒子束武器,蘇聯導彈一飛入外層空間,就被激光粒子束摧毀,這樣蘇聯導彈就打不到美國,美國導彈仍可以打到蘇聯,你覺得這可能嗎?這是一個神話傳說,今天都不可能,更甭說當時了。
布什總統搞的國家導彈防禦計劃,那攔截彈也是從地面發射,從軍艦上發射,也不是從外層空間發射的,那個時候更不可能了。
美國這麼做的目的是拖垮經濟落後的蘇聯,美國說我拿一萬億美元幹這個事兒,蘇聯就上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