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叁 人生篇

首頁
    一聽到這個消息,叫道:“哎!他們怎麼去得如此之快?我要去追他們!”當下就立化往生了。

    你們看,雖然是死亡,這種死法豈不美哉! 佛光菜根譚 提升心靈,放寬眼界,自能海闊天空; 放下執著,随緣放曠,自能超越生死。

     壽命 我12歲出家,今年已70歲,這期間不曾放過假,也不知放假是何滋味。

    再過10年,我就80歲了,從20歲擔任白塔國小校長算起,這期間我就工作了60年。

    這60年的工作生涯中,我每天的工作量可以抵得過5個人,這樣算起來,我的壽命就有300歲了。

     中國人一向追求“五福臨門”,五福中又以“長壽”為第一。

    壽命長,到底好不好呢?一個人如果活到120歲,想必100歲的兒子已經先他而去,甚至80歲的孫子也差不多快要死了,白發人送黑發人,這樣的長壽好嗎?另一方面,從身體的機能來看,120歲的老人,牙齒應該掉光了,吃東西必定很困難,耳朵的聽覺想必也不靈敏,乃至眼睛的視力也已模糊看不清楚,這樣“耳不聰,目不明”的生活有意義嗎?生命應該随順自然,活到一個适當的歲數也就夠了。

    因為生命的意義不在于肉體活得長久,而在于活得能對世人有貢獻。

    儒家有“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事業,吾人應該在身體的長壽以外追求另外的壽命: 其一,語言的壽命。

    世間有的人說話,即說即逝,沒有人記憶;有的人說話,成為學說、格言,能夠留傳、教化人間,這就是語言的壽命。

    例如我們現在經常引用“佛說”、“孔子說”、“孟子說”,就表示這許多聖人語言曆經千年仍然有生命。

     其二,事業的壽命。

    有的人締造偉大的事業,讓千萬人受益。

    像大禹治水,至今南京還留有大禹治水碑記;再如螺祖教人養蠶,至今身穿絲綢衣料的人都應該懷念螺祖。

    這就說明,事業的壽命可以長存。

     其三,道德的壽命。

    “典範在宿昔”,嶽飛、文天祥、史可法等殺身成仁、舍生取義、甯死以全節的道德馨香遺留千古,讓後世緬懷,這就是道德的壽命。

     其四,信仰的壽命。

    每一個時代都有人為了傳承信仰的壽命而發心奉獻。

    例如有人興建寺廟,千年長存,有人印刷經書,萬世流傳。

    另外,也有人從宗教信仰裡斷除煩惱,解脫自在,把生死當遊戲。

    例如,船子禅師水面吹笛而亡,龐蘊一家生死來去自如,慧遠大師念佛發願,親見彌陀接引。

    這些人在宗教上建立解脫的生命,不也是非常可貴嗎? 其四,智慧的壽命。

    古今很多科學家的發明至今依然造福着人類,不就是他們的智慧長存人間嗎?很多哲學家的智慧哲言,不時為世人引用。

    例如佛陀,他的般若智慧至今仍在世界放光;例如司馬遷,雖然身體受刑被摧殘,但他的智慧化為史書,流傳千古。

    所以,智慧的壽命是不死的。

     其五,共生的壽命。

    中國人講究傳宗接代,把生命當成接力賽,一棒接一棒。

    更重要的,中國人重視生命的意義,有人為宗族争光,有人為國家犧牲,有人懷抱全人類,開創“同體共生”的壽命。

    如張載說“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能為國家的壽命、社會的壽命、世界的壽命、人類共同的壽命而奉獻,小我的生命才有價值,所以小我不及大壽也。

     佛光菜根譚 世間以百年長壽為久,達人以無量壽命為安; 世間以迷信執我為真,達人以慈悲無我為實。

     死前交代 清朝鹹豐年間,日本首相陸奧中光有一個美麗的女兒得了不治之症。

    小女孩在臨終之際對父親說:“爸爸,我就這樣死去,實在不甘心。

    尤其是,有一個問題我始終不知道。

    ” “你有什麼問題,盡管提出來好了。

    ”陸奧中光說。

     于是小女孩就問:“爸爸,我究竟是從哪裡來的呢?現在我即将死亡,死後我又到哪裡去呢?” 這位一向智足多謀的首相,一時瞠目結舌,無法回答。

     人“生了必然會死”,這是恒古不變的定律,但是下面還有一句“死了還會再生”。

    依佛教的觀點來看,人生了會死,死了再生,生生死死,死死生生,生死是沒有止息的。

    生不足喜,死也不可悲,生死本來就是一個環形的關系,何必把生死割斷,覺得生則可喜、死則可悲呢? 人生在世,最重要的是生時要活得逍遙自在,對死則要預作安排,使死能像解脫一樣美好。

    既然人都要面對死亡,應該早作交待,不要等到臨死時手忙腳亂。

     關于死前交代,略述如下: 一、撰寫遺囑。

    人在世間生活幾十年,結下很多因緣關系,當然有很多的牽絆,到了死亡的時刻,即使有萬般不舍,又能奈何。

    不過,要懂得生前用遺囑交待,你欠
上一頁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