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撰定事业灌顶具足支分第四

首頁
    音聲佛頂。

    形同五頂。

    是如來三部衆德之頂也。

    五如來頂具五種色。

    所謂真金色。

    郁金色。

    淺黃色。

    極白色。

    淺白色。

    是中真金郁金二色相似。

    然真金色光淨郁金稍重。

    三佛頂有三色。

    謂白色。

    黃色。

    赤色。

    是兼寂災增益降伏色也。

    此八佛頂周身光厚璎珞嚴身。

    如來本願滿一切願。

     私謂。

    東北為始列五淨居。

    第五天子白近豪相。

    然以釋迦為中。

    次北佛母。

    次北豪相。

    而雲近豪相者。

    次近豪相列三佛頂。

    釋迦左右各成五尊。

    無畏儀軌義釋五本釋迦右佛母。

    左豪相。

    法全同經文。

    又抄記雲。

    第一院東方唯有三角虛空眼如意寶三事。

    餘空缺何。

    答。

    如真言手印中如來豪相舌牙齒臍甲等皆在此重。

    當次列之。

    其佛頂在第三院。

    此中無也。

    義釋五阿阇梨持本彼第一重上方及第三重并有豪相。

    私詳道理法身生身自有二途。

    又五佛頂釋迦五智。

    此三佛頂大日三部。

    此三部頂應第一重。

    而在第三。

    義稍難明。

    無畏儀軌釋迦右五佛頂。

    左四佛頂。

    加一切頂合九佛頂。

    又第一重上方有如來頂。

    法全儀軌釋迦左五佛頂。

    右四佛頂。

    加諸佛頂。

    又第一重印列有如來頂及頂相也。

    義釋五本釋迦左四佛頂。

    音大火勝。

    右四佛頂。

    白最摧高。

    又第一重上方有如來頂。

    私詳道理依經為定。

    法身生身豈各無頂。

    恐是可雲生身九頂法身一頂。

    合十佛頂。

    又五佛頂五色。

    及三佛頂三色。

    次第可造。

    若不爾者和色甚難。

     行者于東隅而作大仙像 住于熾炎中三點灰為标 身色皆深赤心置三角印 而在圓炎中持珠及澡瓶 東南隅列諸火天衆住火炎中。

    額及兩臂各有三灰畫。

    即婆羅門用三指取灰白塗身像也。

    一切深赤心有三角。

    在炎圓中左持數珠右持澡瓶。

    為引火祠韋陀梵志開圍陀法。

    示此火壇梵行标幟。

     左方閻魔王手秉檀拏印 水牛以為座震電玄雲色 七母并黑夜死後等圍繞 于左方東大日之南作炎摩法王執檀拏印。

    猶如棒形上有人首極忿怒狀。

    水牛為座。

    身黑玄色。

    阿阇梨言。

    少時因病識詣冥司。

    睹王及後言貌慈忍。

    時檀拏印以忿怒形檢生來犯口出火光。

    驗出家功便爾寂然。

    降階緻敬受戒放卻此。

    至蘇後兩臂繩處。

    炎魔西作後及死後。

    東黑夜神及以七母。

    皆女鬼也。

    形皆黑色。

     涅哩底鬼王執刀恐怖形 次西南隅畫涅哩底鬼王。

    執刀可怖畏形。

    是護方羅刹王。

     嚩噜拏龍王罥索以為印 嚩噜拏是西方護方龍王。

    罥索為印。

     初方釋天主安住妙高山 寶冠被璎珞持拔折羅印 及餘諸眷屬慧者善分布 東方五頂之南畫因陀羅。

    坐須彌山。

    首戴寶冠身被璎珞持伐折羅。

    餘諸眷屬舍脂夫人及六欲天具如圖中。

     左置日天衆在于輿辂中 勝無勝妃等翼從而侍衛 釋天眷屬之南置日天衆。

    在八馬車辂中。

    并二妃在其左右。

    謂誓耶微逝耶譯雲勝無勝也。

    日天眷屬布諸執曜益誐羅伽在西。

    輸伽在東。

    勃陀在南。

    勿落賀薩缽底在北。

    設你設遮在東南。

    羅睺在西南。

    釼波在西北。

    計都在東北。

    又于南緯之南置涅伽多。

    謂天狗也。

    又于北緯之北置唱迦跛多。

    謂流火也。

    無畏本雲。

    摩利支前行。

    翼從而侍衛。

     私謂。

    十執唐語印貌。

    未見經文。

     大梵在其右四面持發冠 唵字相為印執蓮在鵝上 釋天眷屬之北。

    近淨居天置大梵王。

    戴發髻冠坐七鵝車中。

    四面四手。

    一手持蓮華。

    一手持數珠。

    一手執軍持。

    一手作唵字印。

    是左手也。

    稍屈頭指直申餘指。

    側手案之。

    而作語狀。

    是名淨行者吉祥印。

    所餘四禅諸天皆列其左。

    無熱等五淨居天列在其右。

    毗尼所謂觀淨居天被服儀式制齊整着三衣内衣戒是也。

     西方諸地神辨才及毗紐 塞建那風神商羯羅月天 是等依龍方畫之勿遺謬 持真言行者以不迷惑心 西方近門置地神衆。

    次北置薩啰薩伐底。

    譯雲妙音樂天。

    或雲辨财天。

    次北并置其妃。

    又次置微瑟紐。

    舊譯毗紐是那羅延天也。

    并置商羯羅天。

    是摩醘首羅。

    于一世界有大勢力。

    非三千世界主也。

    經中下文更有噜捺羅。

    是商羯羅忿怒身。

    從事立名。

    又置塞揵那天。

    是童子天。

    皆于其側置妃。

    阿阇梨言。

    此天衆當于釋梵王左右序列之耳。

     最西北隅置護方風天眷屬。

    西門之南與日天相對應置月天。

    乘白鵝車辂。

    于其左右置二十七宿十二宮神等以為眷屬。

     私謂。

    此等天等印貌可分明之。

     次于北面置毗沙門。

    于其左右置夜叉八大将。

    一名摩尼跋陀羅。

    譯曰寶賢。

    二名布噜那跋陀羅。

    譯曰滿賢。

    三名半隻迦。

    舊曰散支。

    四名娑多祁哩。

    五名醯麼嚩多。

    住雪山者。

    六名毗灑迦。

    七名阿吒嚩迦。

    八名半遮羅。

    及诃?底母。

    吉祥天女。

    舊譯功德天女。

    經文阙之。

    阿阇梨雲。

    此天女随毗沙門在北方。

    若本位可在西方也。

    凡此等大天神皆衆所知識。

    衆生各随性欲宗奉。

    毗盧遮那為攝衆生遍一切處示同彼身。

    以世間共識之标為出世秘密之标幟。

    行者行成自當開解。

     佛子次應作持明大忿怒 右号無能勝左無能勝妃 持地神奉瓶虔敬而長跪 及二大龍王難陀拔難陀 對處廂曲中通門之大護 所餘釋種尊真言與印壇 所說一切法師應具開示 又釋迦下應作忿怒持明。

    右無能勝。

    左無能勝明妃。

    并白色持刀印。

    觀佛而坐。

    雲地神者即前西門地神捧持寶瓶虔恭長跪。

    瓶置水陸諸華。

    餘如圖說。

    并于通門第二重廂曲之中置二龍王。

    右曰難陀左跋難陀。

    首上有七龍頭。

    右手持刀左持罥索。

    乘雲而住。

    皆曼荼羅所要故雲不惑依次作之。

    所餘等者如釋迦部缽錫印等。

    其類甚多。

    經不具出。

    随此方處采擇餘經遂便安之。

    設缺無咎。

    但經中所出上首諸尊必一一畫。

    不得遺謬。

    蓮華金剛部等諸方例此可知。

     私謂。

    既雲經中所出不得遺謬。

    故今依此品文數之第三重中東門中央釋迦。

    次北佛母。

    次北毫相。

    次北三頂。

    次北四禅大梵。

    次北五淨釋迦。

    次南五頂。

    次南帝釋。

    舍[日*(脂-月)]。

    六欲。

    次南日天。

    左右二妃。

    八方執曜。

    北南二緯。

    釋迦下前左右持明。

    都有三十四尊也。

    東南火天。

    南門中央閻王。

    西東二後。

    次東黑夜七母。

    都有十一尊也。

    東北缺也。

    北門中央多聞二天。

    左右八将。

    都有十一尊也。

    西南羅刹西門中央水天。

    次南月天。

    左右二十七宿十二宮。

    水天次北地天。

    次北辨才并妃。

    次北毗紐。

    次北商羯。

    次北童子。

    皆有妃。

    都有五十一尊也。

    西北風天。

    此文東北缺伊舍尼。

    上絣線中已有其名。

    故于四角神都有四尊。

    前後
上一頁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