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子受菩薩具戒及教授教誡要誓之言。
此土未傳耳。
具問(雲雲)然金剛頂略出法雲。
其弟子等引至壇室門外。
以赤色帛掩抹其眼。
教與結金剛薩埵契陀羅尼三遍。
三摩耶薩怛梵。
即教豎忍願二度為針。
以諸白華鬘挂其針上。
次當引入壇場門中。
三遍與陀羅尼三摩耶吽。
應告之言。
汝今已入一切如來眷屬部中。
我今令汝生金剛智。
汝等應知由此智故當得一切如來悉地事業。
然汝亦不應與未入此等壇場人說此法事。
汝傥說者非但違失汝三摩耶自招殃咎耳。
師應堅結薩埵金剛契置弟子頂上告言。
此是三摩耶金剛契。
汝若辄向未入壇人說者令汝頭破裂。
汝于我所莫生疑慢。
應當深生敬信。
汝于我身當如執金剛菩薩。
我所教誨當盡奉行。
若不爾者自招其禍。
或令中夭死堕地獄。
汝應慎。
作是教已(雲雲)
私檢古今授傳法者多作此教誡也。
恐是以此誡文代彼耳語一偈而已。
故須此界三昧耶偈耳語令聽彼教誡事。
下文自出(雲雲)
義釋次雲。
瞿醯雲。
将入壇時(經雲。
引将曼荼羅門前)阿阇梨應作是言。
我某甲如法作此曼荼羅。
将弟子入。
随其福德種姓及與成就所堪法器。
唯願于此曼荼羅中示現其相。
既散華已(經雲。
次應散華随所堕處即屬彼部族姓及尊)次應開面令瞻睹道場以歡喜心而告之曰。
汝今觀此妙曼荼羅深生敬信。
汝已生諸佛家。
諸明尊同共加護。
一切吉祥及與悉地皆悉現前。
是故堅持三昧耶戒于真言法教應勤修習。
次令弟子以香華等普供養曼荼羅聖衆(經雲。
普供養三部及以贊歎)即于道場授與本真言印令坐一處誦之。
次引餘人(經雲。
于曼荼羅所授與弟子。
随其所得于本真言。
或令弟子坐第二院持誦所得心真言)凡阿阇梨當觀華所至處辨其性類。
若堕佛首上成就佛頂及毫相等。
堕面上應成就佛眼。
在身中分成就諸心。
若堕下分成就諸使者等。
又随佛身上中下分知上中下成就。
蓮華金剛亦然。
自餘諸尊但知上中下之相。
若華堕去彼尊遠者久遠方乃成就。
若堕供養院随所屬之尊授彼真言。
若堕兩尊之間當觀其遠近。
若先堕内院即移出外院者。
彼人信心不具。
若強持誦得下成就。
堕諸界道及行道院者彼人無決定心不獲成就。
若彼欲更擲者應為作護摩然後擲之。
餘如彼說也(雲雲)
今檢瞿醯大略同矣。
次經文雲。
華若堕于二尊兩間非近非遠。
及堕界道并行道院。
若欲複擲應為彼人作護摩法。
然後擲華。
若堕内院但随其院皆屬彼尊。
凡作曼荼羅皆置三部諸尊。
複于本方更置一座。
運心以表一部諸尊。
其内院中要置般若經夾。
于内院門必須守門龍王。
若堕飲食院上當知成就增益等事。
若堕部主尊上成就作曼荼羅。
若堕七佛母尊成就三部真言。
若堕執蓮華上成就兩部。
若堕執金剛上成就本部。
若先堕于第三院内卻出行道院上。
應棄彼人。
後時将入餘曼荼羅。
若欲強将入者當作護摩更與擲華。
還若不着更作護摩。
如是三回若不著者則須擯出。
其阿阇梨以如是法将諸弟子一一令入散華畢已。
複獻阏伽及香華等。
其弟子等各各應與布施。
阿阇梨次将一一弟子于護摩處于阿阇梨左邊坐。
其阿阇梨應以左手執其弟子右手大指。
用曼荼羅主真言用手蘇護摩七遍。
複以寂靜真言護摩牛蘇七遍。
複以牛蘇于其弟子頭上右轉三遍而作護摩。
後複以袖袋系于右膊。
複以香塗手按其胸上。
随意持誦而發遣了。
自餘弟子皆如是作。
應用蘇嚧數杓而作護摩蘇。
複以右手護摩諸谷。
坐于茅座其淨水中亦置茅草。
先備茅環于爐四面複布茅草。
作護摩時皆應如是。
先取乳汁幹柴置于爐中以蘇灑上而生其火。
後取乳汁濕柴而作護摩。
如護摩蘇遍數多少。
胡麻數量亦複如是。
其餘谷等随意護摩。
最後以滿蘇護摩。
其請火神及與發遣用彼真言。
其灑淨等用前真言。
或随餘說如有真言于護摩用者随意而用(雲雲)
義釋次雲。
然此灌頂亦通諸餘法事。
或可别為一種支分也。
阿阇梨作第二曼荼羅當與中曼荼羅相對去大曼荼羅二肘。
第二是次小之義是相待言之也。
凡火爐應當中胎。
若處所不便得漸移近南。
乃至對西南角此灌頂壇又在火壇之北。
亦令四方均等唯置一門。
門向壇開也。
其壇四角外畫四執金剛。
火方是東南置住無戲論。
涅哩底方置虛空無垢。
風方置無垢眼。
伊舍尼方被雜色衣。
壇中作八葉大蓮華王須蕊具足。
于四葉中置四伴侶菩薩。
帝釋方曰總持自在菩薩。
焰摩方曰念持菩薩。
那伽方曰利益心菩薩。
夜叉方曰悲者菩薩。
其四隅之葉置四奉教者。
火方名著雜色衣。
涅哩底方名滿願。
風方名無礙。
伊舍尼方名解脫。
經雲。
中央示法界不可思議色者。
即是此嚂字作純白色。
所謂不思議法界之标幟也。
複次深秘釋者。
方壇即是大因陀羅心王金剛界。
住無戲論即是本源性淨三世無障礙智戒。
由此戒故一切戲論皆息。
故得成無師大慧。
塵翳都盡如淨虛空故名虛空無垢。
如虛空中無垢障時極目十方無所不睹。
般若亦爾。
離一切相故于一切種無不見聞覺知故名無垢眼。
如明眼人則能自在作諸事業。
今以無礙悲普觀一切根緣已。
即當普現色身而導利之故名著雜色。
若已此四種金剛慧印于一心中具足無缺。
即能鎮此心地堪持灌頂慧身。
猶若菩提樹下從金剛地際以來皆悉堅實。
是故如來成道時不傾不陷也。
四伴侶者謂心所有法是心王伴侶。
言此淨法界心王成就四法能行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