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观中院撰定事业灌顶具足支分第五

首頁
    白光。

    成大圓明輪。

    乃至微塵衆影入圓光内。

    鏡中觀阿字。

    普現圓光内。

    次當轉阿字成大日遍照尊。

    此文元起前品三昧。

    非謂此品圖三昧。

    又法全本觀彼中胎内(諸尊種子一一分明安布。

    先想圓光)普光淨月輪中者。

    本尊形猶如淨鏡内幽邃現真容。

    此文對受有前三說。

    此亦元起前出現品。

    亦以佛心字置本尊心。

    自心佛心并有圓明。

    佛心圓明明淨如鏡。

    中有寶像。

    内有佛像。

    即大日尊。

    自心亦爾。

    互相顯現。

    是念誦法非圖位法。

    況乎諸尊。

    唯雲圓光故非月輪。

    何用月輪。

    故知此壇唯住諸尊三昧。

    三密轉字成尊。

    是為誠文。

    然今此中先畫大日。

    經出三法。

    謂像印字。

    義釋釋二不釋印相。

    經出大日如來形像與前壇尊大都是同。

    彼雲造菩薩像。

    此雲上下服異以為小異。

    經雲。

    或以如來頂印。

    無畏本雲。

    如來頂印同大日尊。

    此如來頂相印真言。

    右拳安頂。

    左拳安腰。

    若安印相本形作之。

    是無見頂。

    又有佛頂是佛頂髻。

    依密印品及無畏本以定慧五輪内向為拳建立火輪。

    以二風輪置傍。

    屈二虛空相并。

    此印摩诃印。

    所謂如來頂。

    适才結作之即同于世尊。

    真言吽吽。

    加歸命句。

    印是金輪佛頂印。

    而準下經□□諸印位置所持物。

    不安置□□密品雲。

    最勝頂輪印。

    本義釋雲。

    最勝佛頂。

    以輪為印。

    今雲。

    蓋置此中。

    是轉字輪之義而已。

    雖無正文以義言之。

    亦可轉字成印。

    義釋亦雲。

    若曼荼羅不作尊形。

    但是秘密印者。

    于金剛座上作蓮華台。

    台上如前畫作标幟。

    其作字曼荼羅者。

    經中有種子字。

    當如法置之。

    如經不戴當取梵最初字為種子。

    義可通用阿字也。

    經雲。

    或以字句謂阿字門亦準密印。

    可用座蓮。

    以義言之亦可轉義成字。

    供養法及無畏本●阿字。

    又義釋雲。

    造壇有上中下。

    即是謂像印字。

    前都會壇灌頂義釋後秘密壇灌頂文中有三灌頂。

    一者辨事。

    二者用印。

    三者以心。

    即與此中三法相應。

    彼秘密壇亦出此三。

    但以彼中三法一壇故。

    與此中三法各壇而為差别。

    以分二壇。

     東分一切諸佛以阿字門及大空點伊舍尼方一切如來母虛空眼應書伽字。

    火天方一切諸菩薩畫真陀摩尼寶。

    或置迦字。

    夜叉方觀世自在蓮華印。

    并畫一生補處菩薩眷屬。

    或作娑字。

    炎摩方越三分位置金剛慧印。

    持金剛密主并眷屬。

    或書嚩字。

    彼複棄三分位畫一切諸執金剛印。

    或書字句。

    所謂?字。

    次涅哩底方于大日如來下作不動尊。

    坐于石上。

    手持罥索慧刀。

    周匝炎鬘拟作障者。

    或置彼印。

    或書字句。

    所謂唅字。

    風天方降三世尊摧大障者。

    上有光炎。

    大勢威怒猶如閻摩。

    其形黑色于可畏中極令怖畏。

    轉金剛或作彼印。

    或書字句所謂诃(長聲)字。

    次于四方畫四大護。

    帝釋方名無畏結護者。

    金色白衣。

    面現少忿怒相。

    手持檀荼。

    或作彼印。

    或置字所謂嚩字。

    夜叉方名壞諸怖結護者。

    白色素衣手持竭伽。

    并有光炎能壞諸怖。

    或畫彼印。

    或置字句所謂博字。

    龍方名難降伏結護者。

    赤如無優華色。

    被朱衣面像微笑在光炎中。

    而觀一切衆會。

    或置彼印。

    或置字句所謂索字。

    炎摩方名金剛無勝結護者。

    黑色玄衣。

    毗俱胝形眉間浪文。

    上戴發冠。

    自身威光照衆生界。

    手持檀荼能壞大為障者。

    或作彼印。

    或置字句。

    所謂乞忏(二合)字。

    及一切眷屬使者皆坐白蓮華上。

    真言者如是敷置已。

    中胎之外院。

    直東作●字。

    又于東北自在方置●字。

    此●伽即虛空眼。

    是一切佛菩薩母也。

    次火方一切佛菩薩真陀摩尼寶印。

    或置字●迦也。

    次北方觀自在及彌勒。

    賢劫一生補處菩薩以為眷屬。

    置字或●娑。

    次南方金剛手等或作形。

    或但作印(印謂三股拔折羅)或作●嚩字也。

    又此中置字與前壇方位不同。

    問之。

    複彼分位三棄舍一切執金剛諸印。

    畫或彼字者。

    多三棄舍。

    亦如前釋不異。

    字印作●?字也。

    次羅刹方(西南也)毗盧遮那下畫不動尊。

    石上坐。

    手執刀及罥索。

    遍身炎鬘。

    期刻作障者。

    或但作印。

    于上(印謂羅索及刀印也)或作●憾(引)字耳。

    次于風方(西北也)作三世勝害一切作障者。

    頭上光炎。

    貌作大忿怒如閻摩羅形。

    黑色。

    于恐怖可畏之中又極令人恐怖。

    當如是作極可畏形也。

    其手中轉拔折羅(是三股金剛也即印此是)或但作字謂長●诃字也。

    次于四方畫作四大護。

    東方作無畏結護(是名也)身金色白衣。

    面少瞋狀手持棒。

    若但置印者(但畫榛印也)或置字(●嚩字也)北方作壞諸怖大護。

    白色。

    右手持刀著白衣并炎光。

    若作印者但畫刀形。

    若字者作●跛字。

    或傍加二點。

    ●西方難伏大護。

    無有能制伏者故以為名也。

    身作無憂華色(如此間深紫蜀葵華色也)衣亦亦然。

    少淺于身色。

    其面微笑。

    在圓光中立。

    作觀大會衆之狀。

    謂西方衆會也。

    印但畫刀。

    若字作●字。

    南方金剛無勝大護。

    猶若金剛。

    更無有勝故以為名也。

    複次金剛是天帝釋别名。

    然此大護勢力又過于彼故名也。

    其身黑色。

    忿怒形皺眉衣亦黑。

    然稍淺于身面之色也。

    頭上但作發髺。

    自身炎光也。

    手持棒。

    但畫印亦但置棒也。

    字作●乞钐(二合)字為種子字也。

    上來四大護皆并置眷屬。

    即使者皆坐白蓮華上。

    持真言者當如是而敷置之也。

     私謂。

    此壇三法各作為體。

    而今此中互有存略。

    故準上下一一出之。

     一直東但出種子●暗字。

    不出餘二。

    無畏本出●欠字。

    三角印同大日□□□出下秘密釋□□上□□□佛像(何佛更問)其印出上都會壇中一切知印。

    三角蓮華上。

    手印對受二說不同。

    一雲。

    普印全剛合掌。

    二雲。

    火印二拳風拄。

     二東北虛空眼。

    但出種子●伽字。

    不出餘二。

    普通藏品出●嚴(輕呼)種子無畏本出嚴字。

    印同大日。

    法全本雲。

    佛眼印用。

    其像出上都會壇中。

    狀如天女住正受像金色素衣。

    是大日母。

    其印出下秘密壇。

    吽。

    蓮上作佛頂印。

    印如佛頂髺形。

    義釋雲。

    如來頂相具攝一切功德。

    凡手中無物可為标幟者皆應置之。

    本相畫之。

    手相對受虛心合掌二地少開。

    風付火背二空并堅。

    一雲。

    或文雲。

    作笑目之相。

    是五眼義。

    二風中間二目。

    二火中間一目。

    二水中間一目。

    二地中間一目。

    都成五眼。

     三火方摩尼寶種子。

    ●迦字供養法及無畏本●伽也。

    前壇中雲。

    真陀摩尼住白蓮上。

    其像下壇中雲。

    其尊菩薩十字十心置之。

    手相對受普印。

    金剛合掌。

    無畏本同。

     四北方觀自在蓮華印。

    一生補處菩薩眷屬種子●字。

    義釋更加彌勒賢劫一生補處。

    前壇三部皆是如來果地功德而此中雲一生補處。

    此是等覺因地眷屬。

    義釋亦雲。

    又與前壇方位不同問之。

    然檢大例前壇為正。

    普通藏品及無畏本娑字是●娑字。

    蓮華部通用。

    其像前壇頂戴無量壽佛。

    面法樂微笑。

    其印下壇商佉上蓮上金剛上又蓮華上置觀音。

    或可安印。

    或可安字。

    手印無畏本雲。

    印蓮華敷。

    對受開□□印。

    次金剛部部主眷屬。

    □□□出諸執金剛。

    次蓮華部亦可如此。

    □彌勒等本地在此。

    迹示補處。

    令開顯耳。

    義釋北蓮華部諸尊位中不說形相。

    通作紅蓮華色。

    所持印相如佛部說。

    蓮華部一切菩薩對受普印。

     五南方持金剛金剛慧印。

    并諸眷屬種子●嚩字。

    諸金剛印種子●?字。

    并雲越王分位者是第一重中更有四分。

    初行道處。

    次供養地。

    次圖尊位。

    次外緣界。

    前二後一為三分位。

    普通藏品及無畏本●娑字。

    供養法●沙急字。

    縛字是金剛部通用。

    其像前壇首戴三峰冠。

    右執五股杵。

    其印下壇蓮華有瓶。

    瓶上半月。

    月炎三角。

    角中蓮華。

    華上五股。

    手印無畏本雲。

    五股拔折羅。

    二小内交。

    對受内縛五股。

    義釋南金剛部諸尊依經置之。

    契印曼荼羅亦于金剛座上置白蓮華。

    華上表物。

    字印曼荼羅。

    執金剛所統眷屬通用縛字。

    餘金剛通用?字。

    手印法全本雲。

    諸金剛持地。

    對受二說。

    一雲。

    持地印也。

    二雲。

    右手三股。

     六西南不動尊。

    具出三法。

    謂像印字。

    ●憾字。

    普通品及供養法●悍字。

    無畏本出●含字。

    右劍左鞘八方上下。

    其像前壇莎髻。

    石座左閉。

    右齧唇翻額皺。

    右刀左索。

    其印下壇半月三角。

    或刀或索。

    手印無畏本雲。

    各屈地水空自加上并申火風。

    慧覆定仰。

    右劍入鞘。

    當心三念拔劍旋淨八方上下。

    對受三說不同。

    别有用法。

    一雲。

    先以二羽作忿怒拳(令怒風地二輪透出)各安兩膝。

    次安心上。

    拳節相跓三誦●。

    即時改作法界生印。

    隻以前印二風相跓。

    心上三誦●。

    舉印投前随投散開。

    謂離二風端也。

    即時改作明王刀印。

    各屈地水空自加上并立風火。

    以為二刀。

    一回轉動安左膝上。

    言轉動者左手為鞘右手為刀。

    鞘不太動小許舉旋。

    刀從鞘下太回旋。

    刀入鞘以印安膝。

    三誦明王●。

    刀安右奶房上。

    向前鞘從颔下向内漸舉。

    從右頰側引至頂上堅之。

    鞘皆向前。

    三回右轉成結發想。

    次從右頰漸下之。

    次投右肘外成垂發。

    想次以刀鞘一回轉動安左膝上。

    三誦明王鞘安左奶房上。

    向外刀從颔下向内漸舉。

    先從左頰舉至目。

    後次還漸下從領下下。

    從右頰側引至頂上豎之。

    刀面向前。

    三回左轉成辟除想。

    三回右轉成結界想。

    次印上方次印下方。

    次印額上。

    次印左肩。

    次印左膝。

    次印右膝。

    次印右肩。

    次以刀鞘一轉安左膝上漸至心上。

    次至額上。

    次至頂上。

    前後三動。

    頂上解印。

    兩邊漸下更合掌也(有雲。

    頂上。

    前後例之) 一雲。

    大都同前。

    但改前明心上之處膝上誦之。

    亦以左鞘先從颔下舉至右目。

    次還漸下從左頰側引至頂上。

    亦從左頰漸下之。

    次投左肘外。

    以此三事為異而已。

    一雲。

    大都同前。

     法全本雲。

    光焰火界印。

    對受三說。

    一雲。

    慧空加水火甲。

    地風各立。

    定開五輪覆。

    少屈指。

    慧風拄掌。

    右三結界。

    左三解界。

    一雲。

    或用刀印。

    用法如常。

    結解同前。

    疏用刀印。

    一雲。

    右拳申風左輪開散。

    以右風端拄左掌中側安左方。

     私謂。

    此印不動十四印中刀火二印。

    此刀印中亦有辟除從魔略儀。

    又根本印一十四印。

    具如彼中。

     七西北降三世。

    具出三法。

    謂像印字。

    ●可(長呼)普通藏品亦出●诃(去)字。

    供養法●涸。

    無畏本雲。

    ●诃字。

    其像前壇持五股印。

    如請教狀。

    其經雲勝三世。

    義釋雲降三世。

    下壇經雲降三世。

    義釋雲三世勝。

    此品經雲降三世。

    義釋雲三世勝。

    普通藏品此尊降伏三毒三界名降三世。

    故知此風方尊降自在天者也。

    前壇執金剛下有降三世。

    名月黡尊。

    三目四牙。

    無畏本儀軌不動尊南有月黡尊。

    三目四牙。

    勝三世北有降三世。

    吽字。

    八臂。

    四面。

    四牙。

    有蘇吽婆你蘇婆?等句真言也。

    義釋圖中鬼方降三世尊。

    風方聖不動尊。

    南方金剛部中難伏大護。

    東邊有月黡尊。

    唐曼荼羅鬼方有無動。

    北有吽迦羅。

    風方有降三世。

    南方金剛部類。

    内行最下無動尊。

    南有月黡尊。

    此部中行下位第□有孫婆尊。

    然普通品唯有三尊。

    一月黡尊。

    二不動尊。

    三降三世。

    無吽迦羅此吽迦羅有别儀軌降自在天即孫婆你。

    而無畏本勝三世北加降三世。

    唐曼荼羅降三世南加吽迦羅。

    金剛部中中行第三加孫婆尊。

    諸阿阇梨分折之意難以追尋。

    其印下壇以所執印在半月中。

    手印無畏本
上一頁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